《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習要要點及練習
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
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
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2)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
,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
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
胃口, 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
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
(3)“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
”,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
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
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
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
,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4)“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
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
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
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
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3、欣賞品味
。1)揣摩第1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
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
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
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