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兒子的一封信》《給女兒的信》同步檢測
做人如寫書。
請不要怪母親沒有給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親沒有給你給出美麗的插圖。你自己這本書,主要還得*你自己來寫——用你的勇氣和力量,用你的聰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總有一些人把不該刪除的真誠刪除了,結果自己這本書中沒有了純潔的位置。他們都忘記了:在生命的版面上,應該寫下高尚,應該填上純真,應該刻畫奉獻,應該描繪進取。
也許,你寫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許,你寫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決不能因此而粗制濫造,隨便應付,哪怕寫出的書無人閱讀,也要篇篇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開頭,就應該追求完美的結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應該將它打磨成實在的文章。
如果人們常常把你親切地朗讀,那就是你無上的光榮;如果人們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誦,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9.寫法體味——貫串全文的一個比喻句是 。(2分)
10.要點概括——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達全文要點的句子是 。(2分)
11、詞句理解——將下面四個短語分別歸位于文中括號,其先后順序應是 。(2分)
思維縝密 灑脫飄逸 多愁善感 樂觀風趣
12.語言品味——從文中摘取一個你認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寫在下面。(3分)
13.內容探究——本文最后一段話給我們的暗示是 。(3分)
14.情感體驗——以“人生”為話題,寫一個短小精美有內涵的句子。(3分)
(二)
永葆“童心”之青春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終身實驗,研究青少年將來的成就與他們在校成績的關系。他對三百多名中學生每隔五年作一次面試,實驗進行了60年。教授去世后,他的學生繼續從事這一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
這里引用這一材料,并非完全否定學生在校的學習成績,只是想說明,造成一個人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一個學生僅僅是通過考試取得好的成績,而不同時在思想上、心理上培育優秀素質,那么,這樣的學生往往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美國教授的實驗表明,不少在校成績很好的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恰恰沒有作出成果。
其中的癥結,按我國首席科學家顧均的分析,關鍵是缺少膽量、童心和磨難。
擁有膽量,就是敢闖,敢于探索。經得起磨難,就是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退縮,不倒下。任何事業要創新,要前進,取得成就,都離不開這種精神。這好理解。值得多說幾句的,是“童心”。顧均說:“童心就是指同學們在對自然界的追求中表現出來的自然反映,比如好奇心,盡情玩耍,趣味游戲等。”可不可以說,注意“童心”,就是要保持和發揚兒童固有的那種好奇心、幻想力與創造欲,防止將兒童頭腦模式化、機械化、呆板化。顧均說他的腦子比較好使,與他從小愛玩有關。多玩,能促使兒童多動腦筋。如果不讓兒童玩,強迫他們每天做大量作業題,正是使兒童“傷腦筋”。結果,兒童雖然學會了考試,卻損害了今后發展的后勁。
所以,珍惜“童心”,歷來為有識之士所關心。魯迅對孩子“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涌出,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認為“是可以敬服的”。世界兒童文學的母題中,就有“頑童的母題”。那些“頑童型”的作品,著重表現兒童的任性與調皮以激發和滿足兒童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