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課堂教學實錄
綜合性學習:金錢,我們共同面對的話題
老師:前一段時間我們一起收看了電視教育專題片《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深深體會到一位富家母親為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金錢觀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今天這堂語文綜合實踐課,我們就以“金錢,我們共同面對的話題”展開討論。下面同學們以熱烈的掌聲有請主持人劉巍同學上場。
主持人:就像剛剛老師說的,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金錢”這個話題。“金錢”是什么呢?哲人說:“金錢是一個債主,借你們一刻鐘的歡悅,讓你支付上一生的不幸。”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接觸到錢,也都離不開錢。但是對“金錢”你了解多少?我國古代錢幣是歷史上留存至今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實物資料。下面有請第一組的同學給我們講解一下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第一小組:(張旻昊)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這也是漢語中關于金錢的文字多以“貝”為偏旁部首的原因。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時期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后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于各部落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后開始,并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統一貨幣為秦半兩。漢元狩五年即公元18年,開始鑄造五銖,至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此后直至宋朝,對貨幣的記載并不相近。隨后兩宋的幣制,主要為銅錢,但兼以鐵、鉛。紙幣開始正式產生和推行,這是兩宋時期幣制的最大特點。后來元朝蒙古人統治中國時,對中國的幣制,帶來了一種基本的變革,也就是使中國從此采用白錢為價值的尺度。明朝統一全國后,貨幣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清朝幣制大體上以銀本位制為主,大數用兩為單位,小數用錢和文作單位。之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及辛亥革命后,也曾有過自旱幕醣蟻低場?br> 中國進入國民黨統治時期以后,國民政府進行了一次幣制改革。
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布施行法幣公告,其主要內容為:p統一貨幣發行權,實行法幣政策。1936年5月,國民政府被迫與美國簽署《中美白銀協議》,法幣又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法幣1元等于0.2975美元,使法幣成為英鎊、美元的附庸。法幣政策的實施,統一了幣制,是中國貨幣制度的進步,但國民政府利用貨幣發行權的集中,加強了金融壟斷;又以法幣系擁有法償資格的不兌現紙幣,而用膨脹發行辦法填補財政赤字,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成為后來國民經濟崩潰的重要原因。
解放戰爭爆發后,第一套人民幣開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是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以后設計生產的。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因當時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高漲,沒有發行輔幣,也沒有發行金屬硬幣。
第二套人民幣紙幣于1955年2月21日發行,共11種面額,13種版別。1957年12月1日發行1分、2分、5分金屬分幣。這套人民幣首次實行主輔幣制,具有統一完整的構思和藝術風格。
第三套人民幣于1960年4月20日開始發行,共7種面額,分幣仍采用第二套的。1980年4月15日發行1角、2角、5角、1元4種硬幣,材質為銅鋅合金、銅鎳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