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課堂教學實錄
錢的好壞,一直都是一道沒有答案的辯論題。它會永遠模糊不清,因為它始終沒有休止,來源永不停歇。
張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有人說“金錢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也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金錢等于罪惡”……如此看來,金錢到底是有益之神還是有害之使呢?
借此機會,我倒想為金錢說句公道話。金錢,它只不過是一種商品,它本身既沒有意志,也沒有感情,更談不上對人有益還是有害。那為何人們對金錢的態度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歸根咎底,我認為問題還是出在人的身上,出在社會制度上:
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純粹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甚至連一些無形資產,如良心,榮譽,官位等都可以用金錢買賣,占有金錢就意味著你擁有權利,就意味著你是上流社會的代表,就意味著你有參加國家管理的資格。我們剛剛學過的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就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點:身為兄長聽說弟弟有錢,就覺得骨肉情深,一見到落魄的弟弟,立即就翻臉不認人,多么鮮明的反差。這種社會制度,這種人文思想,給金錢帶來了“滅頂”之災!
在社會主義社會,金錢成為人們互相幫助的“愛心大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就是最好的見證。什么地方有洪澇了,全國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提供幫助;什么地方學生輟學了,熱心之士與他們結對子,慷慨解囊。不論大人還是小孩,盡力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正是在這取與舍之間,透過金錢這個“愛心大使”,這座“橋梁”,顯示了人間真誠的愛。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能正確認識金錢,對待金錢,陷進“拜金主義”的泥苔,到頭來只是害得自己身敗名裂。
一個觀眾曾這樣問演員:“請你為一種從未用過的化妝品做廣告,而支付的報酬很吸引人。你將如何?”演員脫口而出:“當然做!”
這種不假思索的回答著實使我吃了一驚。現在,演員、明星們做廣告也不是什么新聞了,確實也沒什么可多加指責的,因為這對企業的產品推銷和演員的自身利益都有好處。但是,從演員來說,除了考慮報酬,是不是還有一個道德問題?答應為一種從未用過的化妝品做廣告,首先考慮的當然是金錢,至于化妝品對人體是否有害,已經不是他考慮的范圍了。這對因輕信這位演員而去買劣質化妝品的觀眾,無疑是欺騙;而對演員自己,為不了解的東西叫好,本身就是欺騙。因此,“當然做”這三個字不應是那么容易說出口的。道德與金錢,孰輕孰重,并不僅是一些演員該考慮的事。
在這里我想格外再說說取之有道的道:本來,道德高于金錢,這是自古以來,為大多數人認可并遵循的一條人生準則。古代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品質為我們力了一個好榜樣。而現在,卻出現了這種為金錢而“當然做”現象,如果推而廣之,那么全社會無疑成了一個追名逐利、充滿銅臭味的污水潭。當然,這種“當然做”現象不僅限于做廣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領域中,之所以出現了那么多為人民所深惡痛疾的歪風邪氣,恐怕和這種“大膽”的“當然做”不無關系。有些人把權和利連在一起,為了削尖腦袋向上爬,當然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把好的說成壞的,踩著人家肩膀上去;為了花花綠綠的鈔票當然可以把公家的變為私人的,把私人的帳記上公家的賬本;當然也可以干些喪失國格、人格的事……凡此種種,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見到了。利欲熏心,為了金錢不惜損公肥私,陷害他人,喪失道德、良心、尊嚴,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多少危害!比比這些,那個演員為從未用過的化妝品做廣告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但他們本質上都一樣———把金錢看得高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