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浩瀚的海洋》教案1
3、“于是我和我的心離開了這浩瀚的大海,我們走了,去尋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確: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顯志,在一次次的選擇,一次次的離開后,作者執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躍然紙上。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豐富的人生和無限的未來。抒發出詩人不斷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懷。
liu、合作探究:想一想
1、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著豐富的人生和無限的未來,表達了“我”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個追求純潔,追求愛與美,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2、讀了本文,你有什么樣的人生感悟?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教學版塊,旨在通過探究性思考和對話讓學生構建出新的認知體系。)
3、.結合下面這段文字,說說你對課文最后一句話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無聊而生。我希望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對愛和美如饑似渴的追求。因為我觀察后發現,沒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們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傾聽了,聽到那些有抱負擔憂理想的人在嘆息,他們的嘆息是那么甜美,勝過管弦合奏。
—— 摘自紀伯倫《淚珠和歡笑.引言》
【明確】作家在文章最后說“于是我和我的心離開了這浩瀚的大海,我們走了,去尋找更浩瀚的海洋”。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應該包括這樣幾個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豐富的人生和無限的未來。引文表現出詩人的人生觀念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無聊而生”。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對本文的一段注釋。它直接抒發了詩人不斷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懷。
七、深入思考:議一議
寫作特點分析(本文具有寓言的特點,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
(1)象征手法和復沓寫法的運用。
作者以七個相似的行文思路,通過七個場面象征了七種人:悲觀者、樂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為是的庸人,懦夫,并對他們一一否定,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
(2)借鑒寓言的寫法,以此喻彼,使主旨深入淺出。
本文通過“我一次次離開”,表達了對理想的不懈追求這一主題。作者是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運用富有哲理或象征一樣的簡單小事,以此喻彼、以小見大地闡發深刻的道理,或寓言,或散文,力求言近而旨遠。
(3)結構嚴謹,語言生動。
本文通過“我”和“我的心”為尋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時間順序來構思全文:想去—尋找—離開,線索清晰,用意鮮明。本文的語言是接近詩歌化,很自然地營造了一個詩的意境,使讀者在潛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觀點。
八、學以致用:寫一寫
“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嗎?如果找到了,是什么樣的?沒有找到的話,“我”又會遇到什么樣的人?展開想象,運用象征的手法,給本文續一個結尾。
九、積累運用:抄一抄
談談在你們的記憶倉庫中適合今天所學課文的名人名言。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 ——蘇格拉底
幸福永遠存在于人類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諧與穩定之中。——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