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九下14
三、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4.指導背誦課文2、3段。
四、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3.歸納寫作特點。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五、布置作業
1.“理解·積累”題五。
2.“理解·積累”題六。
3.背誦并默寫全文。
曹劌論戰練習
【基礎知識自主學習】
一、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①又何間焉( ) ②肉食者鄙 ( ) ③犧牲玉帛 ( )
④下視其轍 ( ) ⑤登軾而望( ) ⑥望其旗靡 ( )
二、在括號中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①齊師伐我( ) ②又何間焉( )
③肉食者鄙 ( ) ④犧牲玉制( )
⑤小信未孚( ) ⑥大小之獄 ( )
⑦可以一戰( ) ⑧齊師敗績( )
三、用變雙音詞的辦法解釋下面的詞。
①伐( ) ②將( ) ③請( )
④謀( ) ⑤惠( ) ⑥必( )
四、對下面各題進行最佳選擇。
1.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小惠未彳扁 ”的“彳扁”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動詞。
c.“公與之乘”的“之”指代曹劌。 d.“齊人三鼓”的“三鼓”指擊鼓進軍。
2.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此句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b.小惠未彳扁,民弗從也——此句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c.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此句應讀出“抒情”的語氣。
d.夫大國,難測也,懼伏焉——此句應讀出“感嘆”的語氣。
【基本能力達標學習】
比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