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中考語文作文輔導復習2
解說:
立意(1)往往成為諸多事例的羅列,雖有教育意義,但往往寫得不深不透,浮于表面。立意(2)雖然對新舊道德進行分析,但與題目要求的“聯系當前社會實際”不甚符合,有些走題。立意(3)雖然聯系了實際,但完全舉反面事例也是不公正的。比較好的立意應當是:由材料提供的兩則事例,聯系當今社會敬老尊長、孝敬父母漸成風尚,進而提出問題,為什么革命者也要敬老尊長、孝敬父母呢?這與封建孝道有何相似之處和本質的區別?再進二步批判現實中個別人不敬長者、不孝父母的丑行,并從思想根源上尋找病端加以“治療”,文章就顯得有理有據,且有一定深度了。
實例七 文題材料: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把讀者分為四類: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讀書像漏沙,注進去,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第二類好像海綿,什么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臟了些;第三類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類像寶石礦床里的苦工,把礦渣甩一旁,只揀些純凈的寶石。讀了這段名言,你受到什么啟發?請以《你屬于哪一類讀者?》為題,聯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解說:
很明顯,這段名言的中心思想就是告訴人們,要有正確的讀書方法,不要做沙漏、海綿、布袋似的讀者,而要做寶石礦床里的苦工那樣的讀者,到書山中去拾取純凈的寶石。這個中心思想,實際也就是所寫的議論文的中心論點,確定了中心論點以后,就像寫一般議論文那樣,舉出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論證就行了。
實例八 文題材料:趙國有個人,因為家里老鼠成災而吃盡苦頭,就向中山國要了一只貓,這只貓會捉老鼠,但也很愛咬雞。過了一個多月,他家的老鼠確實沒有了,可是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為這事發愁,對他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說:“這個道理不是你所能懂的,我們家的禍害在于有老鼠而不在于沒有雞。老鼠偷吃我們的糧食,咬壞我們的衣服,穿通我們的墻壁,毀了我們的家具器皿,我們就要挨餓受凍了,這不比沒有雞害處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為什么要把貓趕走呢?”要求:根據對這則寓言的理解,聯系實際寫篇議論文。
解說:
這則寓言故事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說明不同的道理。也就是說,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概括中心思想:①有所失才能有所得;②世界上的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其利必有其弊;③看問題要全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④看問題要看主流,要看大方向。材料的多種思想決定了材料的多種立意,因為題目沒作限制,只要抓住其中一種立意即可,這叫“取其一點,不及其余”。
實例九 文題材料:一群小老鼠在開會研究一個問題,要想出一個什么好辦法,當貓兒出現的時候,它們能及時地逃去。它們熱烈地討論著,充分發表意見,終于想到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那就是在貓的脖子上掛上一個小鈴,當貓走動時,小鈴便會發出叮鈴叮鈴的響聲,大家便可以立即逃走了。可是,誰去給貓兒掛小鈴呢?小老鼠們很快又哭喪著臉了。閱讀上面這則故事,寫一篇讀后感,題目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