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請你將自己看管好!”有人如是說。
張抗抗的散文就是在精神的提升和美的建構中,即在人類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對人性和他人的終極關懷中,以其審美的態度、超越的精神來觀照人生、透視自我的,這有利于幫助我們的心靈擺脫本能和物化的壓迫。
“我們一直在試圖往前走。前方或盡頭,究竟是什么在等待,我們并不真正清楚。那是人類難以把握的未來,我們只是希望和期待,它也許或者至少能比昨天好些。”她說。
于是,張抗抗的散文從回憶出發,拎著一個人性的口袋行走在往事和現實之間,對人性中的惡進行貶斥,對人性中的善力求張揚,不斷拯救因邪惡而扭曲了的人性,試圖把處在靈與肉矛盾沖突困擾下的人們,帶進自由理想的境界,實現了人性的升華。
張抗抗是從風光旖旎的江南懷著青春的熱情、豪邁的熱血、無限的激,走到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間的,因此在她執著的寫作中,必然有兩種聲音或清晰或含混地追逐著她,一種是從她背后而來的江南風韻,一種是使她成長成熟的北大荒的粗獷,而她卻能嫻熟地在中間取得了一種協同感,把自己的精神和所抒寫的事物的主題意蘊結合起來,這為她的散文寫作提供了一種獨有的契機,可以使她的寫作極大的避免世俗化、平面化、游戲化和批量復制等寫作中的諸多頑疾。這種結合起來的互補與融合的神態、意態,會滌蕩到我們內心的底層,因此張抗抗的散文是立足于大眾文化的,但它又去除了大眾文化表面上的文化形態,這會不由自主讓我們感動,因此,她的散文始終能在世事混濁、物欲橫流中,彌漫出一種純樸的神態,流露出一顆天真的赤子之心,當然里面也有沖突、矛盾、抗爭,有對個體生命和現實的深入到骨髓的感悟。
張抗抗的散文是自然化的散文,這是一種生命純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一種人生修養的極致,是一種更為廣泛和深刻的人性顯現,它在作品中體現出的當然首先是對人的關注、關心、關懷,她在《致一名輕生女青年的信》中寫到,“當我們在皎潔的月光下傾聽大海深沉的呼吸時,我們心頭會對人生涌上一種怎樣復雜的情感──難道不正是由于對生命一般意義的否定,才使我們更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心中對于一切生命更深刻、更博大的愛和依戀。難道不正是因為愛它,我們才會如此勇敢地直面生命的消亡,尋求自我的凈化和人格的升華”,“我是多么希望:你能活得‘真實’。這種‘真實’不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諒解和茍且偷安,而是對人生和現實的真實認識與把握。那時候痛苦不再是生命的消極的反證,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強大的動力。”這些充滿愛意的真切的話語其實就是一種人性關懷的體現,它暗含了一個作家多年修養成的品質,是一種閱盡世態浮華的人性的沉穩與升華。
波德萊爾說:“你無權蔑視現在。”
弗洛姆說:“沒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沒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嚴。”
在張抗抗的散文中,最堅實、最核心的信念與規范,就是美好人性在現實諸多惡性品質的絞纏和包圍中的徹底展示,其中滲滿對美好人性的向往、激、理想。這種在其作品中的理解和判斷,這種對秩序的追尋必然會成為對抗惶恐、倒退、保守、失望的重要刀斧,可以說,張抗抗以她的切身體驗和對散文抒寫方式的把握,使現存的尷尬而凝滯的生命變得順暢。這是一種活躍著生命力,是一種動感超然的神趣,是一種對人情世態的人性感悟。就是對地下森林的斷想,也體現著人性的光輝,她這樣寫到:“如果它(指峽谷)早已變成漂亮的小湖,奇麗的深潭,也許早就免除了這‘地下’的一切艱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它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向上,愛生命竟愛得那樣熱烈真摯。盡管陽光一千次對它背過臉去,它卻終于把粗壯的雙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頂,把偉岸的成材無私奉獻給人們,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榮光。”于是在峽谷之中的森林最終變得“雄偉壯麗,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這讓我們感到了一種撲面而來的力量,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內心有一股不斷升騰的激流,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輝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