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四、常識
1、駁論文
議論文從論證的方式上看,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駁論點,即先舉出對方的荒謬的論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荒謬與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否則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點與論據之間列內在的邏輯聯系,即所持論據不能證明論戰,其論點不能由論據推出。
【內容析通】
一、理文脈
《談讀書》緊緊扣住“讀書”這個話題,分別從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不求甚解》則是從批駁別人的觀點開始,接著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并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后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和會意,最后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二、辨結構
1、談讀書
(第一層)讀書的目的:開頭至“全憑觀察得之。”
(第二層)讀書的方法:“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至“始能匹知而顯有知”。
(第三層)讀書的作用:“讀史使人明智”至結束。
2、不求甚解
(1)擺出錯誤的看法,樹靶子
(2~4)引出提出正確的觀點
(5~6)舉例證明自己所提出的觀點
(7~8)作對比反復證明所述觀點
(9)總結上文,提出重要的須反復閱讀
三、探意旨
《談讀書》就讀書的問題發表了種種看法,正面闡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具體的讀書方法,同時歸納推斷讀書的重要作用,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以此鼓舞人們多讀書。本文觀點豐富,見解獨到,但綜合全文在倡導讀收和從書中獲得智慧,并加以運用。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探討。
從談讀書的目的看,讀書只以怡情、傅彩,足以長才。“讀書補天生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惟明智之士用讀書”,“用書之智慧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面觀察事情。”這些都論述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強調讀書與實際的結合。
從論述讀書的作用看,作者談到,“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這些論述人性格和才智方面闡述了讀書的巨大作用,旨在鼓勵讀書。
本文盡管論述到讀書多個方面,同時每一句話都表明一個觀點,但是都由倡導讀書和用讀書來統領全文,意旨較為鮮明,體現全文的內在邏輯。
《不求甚解》通過對人們對“不求甚解”的常見反識反彈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進而提出自己的關于讀書問題的見解,認為讀書在于虛心和會意,反對死讀或摳字句而忽視精神實質的理解,提倡觀其大略地含意,提倡重要的書要反復地讀,才能真正會意。這對于糾正在讀書問題上不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均有積極的作用。了解本文意旨的關鍵是理解作者提出關于“不求甚解”真正含義。我們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讀“不求甚解”的。
作者首先全面了解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主張。認為陶淵明是在“好讀書”“會意”的基礎上提出“不求甚解”的。“陶淵明主張讀書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這是古人正確的讀書態度。進而作者指出:“不求甚解”有兩層含義,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接著作者運用普列漢諾失和諸葛亮為例,進一步論證了“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從而闡述在讀書問題上的正確態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