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在法庭上
托爾斯泰早期寫過文學論文,如《人們為什么寫作》(1851)肯定文學的崇高使命;《在俄羅斯文學愛好者協會上的講話》(1859)反對暴露文學,但仍主張文學應當適應社會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論文中,主要強調應為人民而寫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論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現實主義藝術原則;要求作家對所要寫的事物抱道德的態度,明確“善和惡之間的區別”。《什么是藝術?》(1897—1898)批判“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觀點,指出當時一些美學理論為統治階級的口味進行辯解的實質,揭示頹廢派藝術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學思想基礎;同時提出藝術是人們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論點。《論莎士比亞及其
戲劇》(1906)指責莎士比亞的劇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劇作的某些藝術特點。這些論著都闡明作者后期關于藝術實質和作用、形式和內容的關系、藝術的道德意義等問題的見解,后兩部還同時要求文藝傳達宗教意識。
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思想家和藝術家。從他的創作初期開始,特別在60年代以后,他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眾災難的真實原因,認真地思考祖國的命運和未來,因此,他的藝術視野達到罕有的廣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夠反映1861年農奴制廢除后到19xx年革命之間的重要社會現象,提出這個轉折時期很多的“重大問題”,盡管他的立場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錯誤的。然而,托爾斯泰的偉大,主要還由于他以天才藝術家所特有的力量,創作了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的圖畫,而那些“重大問題”大多就是在“圖畫”中藝術地提煉出來的。托爾斯泰的藝術是博大精深的。首先,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廣度,創造了史詩體小說。像《戰爭與和平》那樣的巨著,再現了整整一個時代,氣勢磅礴,場面廣闊,人物眾多(500以上)。歷史的事實融合著藝術的虛構,奔放的筆觸糅和著細膩的描寫;在巨幅的群像中顯現出個人的面貌,于史詩的莊嚴肅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獨白,變化萬千,蔚為奇觀。他善于駕馭多線索的結構,千頭萬緒,銜接得天衣無縫;又能突破小說的“封閉”形式,波瀾壯闊,像生活那樣無始無終。然而托爾斯泰的藝術魅力,不只在于再現宏觀世界,而且在于刻畫微觀世界。他洞察人的內心的奧秘,在世界文學中空前地把握心靈的辯證發展,細致地描寫心理在外界影響下的嬗變過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識,把它表現在同意識相互和諧的聯系之中。托爾斯泰的藝術力量是真實,它突出表現在性格塑造上。他總是如實地描寫人物內心的多面性、豐富性和復雜性,不只寫其突出的一面或占優勢的一種精
神狀態。他不隱諱心愛人物的缺點,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閃現的微光。他不粉飾,不夸張,不理想化或漫畫化,總是借助真實客觀的描寫,展示其本來面目,從而于平凡中見偉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現象中顯示其可怕。他還善于描繪性格的發展和變化,自然渾成而不露斤斧痕跡。托爾斯泰的風格主要特點是樸素。他力求最充分最確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實或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他雖然在藝術上要求嚴格,像《戰爭與和平》就七易其稿,卻不單純以技巧取勝,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長的復合句,而只尋求最大的表現力。晚年,他的藝術有顯著的變化。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簡潔,不寫感受的整個過程,只寫心理過程的各個階段的主要環節;有時采取戲劇的方法,通過行動和對白來表現。不寫性格的順序發展過程,而寫突然事故引起的決定性轉變。在結構上,為了表現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敘的方法;為了集中,長篇小說也不再用多線索,而用單線索逐漸展開的方式。在語言上,則力求質樸洗練和淺顯易懂,接近民間故事。托爾斯泰的創作是現實主義的頂峰之一。他的文學傳統不僅通過高爾基而為蘇聯作家所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學中也有其巨大影響。從19世紀60年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