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導學案:第二單元(2)(蘇教版)
“有句話,還得跟您說。您別以為我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這規矩不能改!”
華大夫把這話帶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沒琢磨透蘇大夫這話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兒里欽佩蘇大夫這事這理這人。
14、閱讀全文,概括蘇七塊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15、“各色”一詞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小說介紹蘇七塊“各色的規矩”有什么作用?
16、小說中多處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任選一處加以賞析。
17、批注是一種常用的讀書方法,它可以對文章的語言和內容等進行分析點評,試結合文中( a)(b )兩處畫線語句加批注。
18、就本篇小說的構思和情節寫一段賞析性文字。
【拓展提升】
19、“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請寫一句古詩詞中表現人們“辛勤勞動”的詩句。
20、在汶川大地震中,許多少年兒童不幸成為殘疾人和孤兒,他們的身心需要我們的關愛和幫助。作為學校赴災區慰問團的一員,面對這些同齡人,你將怎么說?
21、珍惜時間,才能有所作為。請以“時間”為開頭,仿照例句在下面再寫一個句子。
例句:時間在農民辛勤的耕耘中,結成金黃的麥穗。
22、請用一句話概括《駱駝祥子》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兩部名著中最令你感動的一個情節,并簡要說出感動的原因。
情節:
感動的原因:
【教學后記】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導學案——第二單元
八 多收了三五斗
【學習目標】
1、學習并體會運用人物對話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農民群體形象的手法。
2、梳理情節,認識“豐收成災”的社會根源,把握小說的主題。
3、品味小說鮮明的對照手法及其效果。
【學習重點】
1、學習并體會運用人物對話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農民群體形象的手法。
2、品味小說鮮明的對照手法及其效果。
【學習難點】
梳理情節,認識“豐收成災”的社會根源,把握小說的主題。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讀
“多收了三五斗”是指稻農豐收,多收了三五斗稻米,但沒有賣個好價錢,反而賠的更慘了。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初期江南農村為背景,通過舊氈帽朋友們“豐收成災”的遭遇,多方面寫出了“多收了三五斗”是農民只能更加不幸與無奈的原因,描繪了舊中國農民共同的悲摻命運,表現了作家對鄉村、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也讓我們體會到作家對當時社會的憤恨之情。
2.走近作者
葉圣陶(1894-1988),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家、教育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隔膜》,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3.相關資料
20世紀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國市場,米價大幅度下跌,使廣大產米區失去了銷納的場所,農村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之下,已經瀕于破產。當時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羅米、以及美國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當時有的評論文章所指出的,連年災荒,農村中“十室九空”“哀鴻遍野”;同時,“洋米輸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饒足,廩囤不空,口腹不饑”。1932年邀天只舉,各地糧食豐收,可是糧價太賤,農民的貧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鐮,沒有飯吃,成為農村之普遍現象”。甚至,“有許多田地因為糧價太賤簡直沒有人去收獲,恐怕收起了反而賠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當時的社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