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課堂教學實錄
師:very good!看來我剛才講的“聯系記憶法”你“嗷”的一嗓子就掌握住了!(眾笑)還有哪位同學要補充嗎?
生2:還有第五小節的“得逞”的“逞”我覺得也要注意它的讀音和寫法。
生3:我覺得第八節最后的“老甘蔗”的“蔗”也要注意,要讀輕聲。
師:說得不錯!還有沒有要補充的?(眾生搖頭,輕聲說“沒有”)
師:“讀書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是會讀書的表現!弊x書善疑,說明他善于思考,目光敏銳。相信同學們在預習的過程中,一定有不少疑問,一定有不懂的地方,下面就請同學們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看看誰能把這些疑問順利地解決掉!
生1:第二小節的“肩鎬”是什么意思?
師:誰能解釋一下?
生2:“肩鎬”就是“肩上扛著鎬”的意思,這里的“肩”是個動詞,就像古文里名詞活用作動詞一樣。
師:是不是這個意思?(生:是——)看來這位同學古文基礎很扎實。好,繼續提問題!
生3:第五小節里,“我”為什么要本能地想抽回手來,為什么沒有得逞?
師:是呀,為什么呢?
生4:可能是因為張迎善的手太粗糙了,扎得“我”的手都疼了。(生笑)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4:因為上面一節說他的手“簡直是半截老松木”。
師:老松木有什么特點?(生齊:粗糙——)說他的手像半截老松木其實是什么修辭?(生齊:比喻。)對了,這一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張迎善的手的粗糙。那為什么“我”想抽又沒抽回來呢?
生4:我想是因為張迎善的手太有力了,握得太緊了。
師(指另一位同學):你認為呢?
生5:我也這樣認為。
師:我也這樣認為啊。ㄉΓ┖,請坐!其實這兒還有一個詞也生動地表現了張迎善手的特點,大家看是哪一個詞語?
生(齊):裹——
師:大家做做這個動作看!(學生興奮地“裹”手。)“裹”表現了什么?(生:張迎善的手大而有力)好,繼續提問題!
生6:第八小節為什么說“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節老甘蔗”?
師:誰能回答他的問題?
生7:前文說了,他的手指特別粗大肥厚。這個比喻寫出了他的手指粗大肥厚的特點。
師:嗯,這位同學看書讀書很仔細,善于從文中找答案,說得不錯。
生6:那為什么要比作三節老甘蔗,不比作四節老甘蔗?
生(七嘴八舌):手指只有三節嘛。ㄉ6彎彎自己的手指頭,不好意思地笑著坐下)
師:這位同學提的問題很有價值,讓我們領略到了作者描寫之細致、生動、形象。誰還有問題?
生8:倒數第二小節最后說:“這雙手栽的樹使小興安嶺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變清了!边@句話我不大懂。栽的樹怎么使西北岔河水變清了的?
師:是呀,栽樹和河水變清有什么關系呢?哪位同學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學生一個個陷入苦思冥想。不一會兒一生舉手。)請你先說說看!
生9:因為植樹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水土就不會流失了,這樣就不會泥沙俱下了,河水自然就變清了。
師:完全正確!看來這位同學的知識面可夠廣的!
生8:我也是這樣想的!
師:看來你是有意想考考其他同學懂不懂呀!(眾笑)
師:還有不懂的地方嗎?(學生沉默。)既然大家都沒有不懂的地方了,我就來考考大家!文章是寫張迎善同志的手的,為什么開頭還要寫各種各樣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