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與樂業》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特點;
理解“敬業”與“樂業”的含義。
能力目標: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的論述自己的觀點。
教育目標:尊敬學習,就是尊敬你自己。
重點難點:把握中心論點,體會敬業與樂業的情感。
策略方法:討論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從提問學生對待自己的學習態度入手。
教學目標提示:同學們學習這兩篇課文時要注意兩點:1課文是怎樣開頭的?2課文中說理時,舉了哪些例子?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的?關于作者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
二、整體感知
1、讀課文認字與詞語及名句的解釋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旁騖 佝僂 承蜩 倘若 褻瀆 駢進 強聒
2、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
3、 作者先后談論了哪幾個問題?
“有業”“敬業”“樂業”的重要性
4、文章最后怎樣總結的?
以上提綱挈領性的給學生了提示的問題后板書即可,不必詳細。
作業:
1、書寫字詞
2、完成《目標》第一題
課后記:掌握字詞,梳理結構,是本課的重點。但必須注意板書地清晰。
第二課時
一、字詞復習
二、研讀與探討
1、 怎樣理解“業”的含義?
“業”不局限于狹義的職業,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2、 怎樣深入理解“敬業”精神?
敬業,就是要熱愛自己的事業,要干一行,愛一行,不能蔑視普通職業,尤其體力勞動。
3、 論證上的最大特點
(1)引用經典、格言論證自己的觀點。如儒家的《禮記》、《論語》、《老子》、《莊子》等。
(2)舉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如:孔子、朱熹、曾國藩。
關于課后練習的討論:
“合理的生活”指什么?
要有一份正當的職業,對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認真的做好,并在做事中發現了樂趣,而不是發牢騷。
課后記:本文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如何學習議論文,如果更好把握議論文的論點和論據,給予學生議論文方面充分的指導,這是學好本文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