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教案
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1)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領會書中的意思)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于是,就)3)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空蕩,空寂)4)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高興的樣子)5)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3、一詞多義許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地方、處所) 曾不吝情去留(離開) 雜然相許(贊同) 去 日始出時去人遠(距離)高可二黍許(左右、上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距離) 志尋向所志 (標志) 其親舊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以樂其志 (志向) 其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中的)頗示己志 (志趣)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語氣詞,表揣測、反問)4.理解下列詞語的古今含義:因以為號焉(古以:把……作為,今義:認為)每有會意(古義:領會書中的意思,今義:相互明白,心靈相通) 造飲輒醉(古義:到、往,今義:制造)5.特殊句式的理解:判斷句: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倒裝句:不戚戚于貧賤省略句:閑靜少言四、合作探究:(出示幻燈)1.文章的結構模式有什么特點?2.為什么自號“五柳先生”? 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風貌?3..陶淵明好讀書為什么不求甚解?4.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討論明確:明確:1.文章采用先敘后議方式結構全文(傳文+贊語)。2. “五柳先生”之號得來的原因是其宅邊有五棵柳樹,而人們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誰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稱“五柳先生”。作者說不知他是誰,其實正暗示指作者本人。可見家居環境清靜、淡雅、簡樸.由環境可見他淡泊的志趣、不慕榮利生活態度3.文中含義:讀書只求領會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今義: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貶義)。讀書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4.五柳先生思想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隱者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