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詞五首(精選2篇)
九年級語文詞五首 篇1
25詞五首
望江南 江城子 漁家傲 破陣子 武陵春
望江南
【晚唐】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干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這是一首寫離情愁思之詞。一個女子,清早梳妝打扮,倚靠欄桿,眺望江面,期待著愛人的帆船歸來。然而從早晨到日暮。干帆過盡,始終不見愛人蹤影,因而"腸斷白蘋洲。“過盡干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是寫景抒情,生動含蓄地刻劃出了思婦對愛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過盡干帆,可見思婦望江時間過長。她獨倚江樓眼望江面對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愛人正在那駛過來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熱切的希望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過盡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個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滿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惱的無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畢現。”斜暉脈脈水悠悠"境界擴大,于廣闊的畫面之中包蘊了豐富的內容。干帆過后,不見愛人,看帆徒使人傷感,不看也罷,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遠處,但見一抹斜陽靜靜地照著江面,江水無語東流。面對此景,“此時無聲勝有聲”,主人公孤獨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現于讀者眼前。
漁家傲①
【宋】范仲
塞下秋來風景異,②
衡陽雁去無留意。③
四面邊聲連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長煙落日孤城閉。⑥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⑦
羌管悠悠霜滿地。⑧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①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于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②塞下:邊地。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
④邊聲: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聲。角:軍中的號角。
⑤嶂: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
⑥長煙:荒漠上的煙。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品評:
一○三八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沖,戰后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仿佛。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于《蘇幕遮》的。首句“寨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外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后“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御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
“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并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發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同樣表現了他抵御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江城子
密州出獵①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
右擎蒼。②
錦帽貂裘,
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③
親射虎,
看孫郎。④
酒酣胸膽尚開張。⑤
鬢微霜,
又何妨。
持節云中,
何日遣馮唐。⑥
會挽雕弓如滿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朝進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杭州等地,官至禮部尚書。一生歷盡仕途坎坷: 神宗年間,以“作詩訕謗朝廷”罪貶置黃州;哲宗年間,又以“為文譏斥朝廷”罪遠謫惠州、儋州。卒謚文忠。他是宋代最為著名的作家,詩、詞、文皆獨步 一時。其詞雄闊超曠,橫放杰出,于傳統的花間詞風外別立一宗。又以詩入詞,開拓詞境,推尊詞體,對北宋詞壇多所革新。
注釋 :
①密州:今山東諸城。 ②黃:黃犬。蒼:蒼鷹。圍獵時用以追捕獵物。
③漢羽林軍戴錦蒙帽,穿貂鼠裘。這里與下句“千騎”均指蘇軾的隨從。
④報:告、語。傾城:指全城觀獵的士兵。 ⑤孫權曾親自射虎于凌亭,這里
借以自指。 ⑥節:符節。漢時馮唐曾奉文帝之命持節復用魏尚為云中太守。
這里以馮唐自比,有不服老與赴邊的兩屋意思。 ⑦會:當。如滿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時以天狼星主侵掠,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評:
出獵對于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 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愿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績外,一 直要求大用于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 宋與西夏的戰事。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于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注釋:
武陵春:調名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述武陵漁人游歷桃花源事。又名《武林春》。《詞譜》以毛滂詞為正體。雙調,四十八字,平韻。
塵香:塵土里有落花的香氣。
雙溪:水名,在今浙江金華城南。
擬:準備。
舴艋舟:小船。
評解:
這是詞人晚年避亂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歷盡亂離之苦,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所以詞情極為悲戚。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評曰:“悲深婉篤,猶令人感伉儷之重。”所論甚切。
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首句用筆極為細膩:其意不過是說風吹花落,卻不從正面著筆,而落墨于“風住”、“花已盡”的結局。塵土因花落而香,說明落花遍地,而這又反照出風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層曲折,確是匠心獨動。次句寫日色已高,而猶“倦”于梳頭,從側面揭示情懷之苦、心緒之亂,筆法略同于其早期詞作《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起來慵自梳頭”,但一為生離之愁,一為死別之恨,巨細深淺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辭上易“慵”為“倦”,正顯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三、四兩句是漱玉詞中并不多見的直抒胸臆之筆。之所以一改含蓄風格,當是因為洶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無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說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東西已盡皆喪失,無一留存,雖是放筆直書,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聞說”二句宕開一筆,寫自已有意泛舟雙溪,觀賞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復又折回,跌襯出更趨深重的愁情。“愁”本無形,難以觸摸,而今船載不動,則其重可知、其形可想。這是其構思新穎處。此外,下片中“聞說”、“也擬”、“吸恐”六字前后勾連,也是揭示作者內心活動的傳神筆墨。
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象豐富。通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集評:
《唐宋詞百首詳釋》:全詞婉轉哀啼,令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本非悼亡,而實悼亡,婦人悼亡,此當為千古絕唱。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本詞感情深切真摯,構思新穎巧妙,語言淺近而含蓄深沉,無論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細寫內心的微妙變化,都很生動感人。
破 陣 子
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注釋:
吹角連營:各個軍營接連響起號角聲。
“八百里”句:廣布八百里范圍的將士分熟肉吃。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
“五十弦”句:各種樂器齊奏軍歌。翻:演奏。塞外聲:雄壯悲涼的軍歌。
“沙場”句:秋天在戰地檢閱軍隊。
“馬作”句:戰馬像“的盧”那樣跑得飛快。的盧:劉備的戰馬,曾“一越三丈”使劉備脫險。
“弓如”句:弓弦像驚雷那樣響。
“了卻”句:完成了皇帝托付的天下大事(指收復中原)。
“贏得”句:獲得了不朽的榮譽。
這首詞是寫給他的朋友陳同甫(陳亮)的。首句敘寫了現實生活,“看劍”表現他不忘收復中原的大事。從“夢回”句起到“贏得”句止,通過寫夢,從各個角度來想象抗金軍隊的雄壯軍容和自己為國家立下不朽功勛。結句筆鋒急轉,“可憐白發生”是夢醒后的嘆息,表達了雄志未籌而年紀以老的境況。這首詞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輝,情調激昂,描繪生動,形象鮮明,用詞精煉,藝術造詣很高。
課后心得:
九年級語文詞五首 篇2
25 詞五首
探究指導
關于“詞”的有關常識:詞是唐五代興起的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它在隋唐之際已經產生,晚唐五代漸趨繁榮,宋為鼎盛時期。詞的句式長短不一,能更自由地表現個人的思想感情。詞有標題和詞牌,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詞牌是一首詞調的名稱。如《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是詞牌,“密州出獵”是題目。
望江南
一、 需掌握的字的讀音筠(yún) 脈脈(mò) 白蘋洲(pín)
二、作者簡介溫庭筠(812?~866?),本名歧,字飛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詩人、詞人。“望江南”為詞牌名。
三、簡析與鑒賞《夢江南》是溫庭筠的優秀作品,寫思婦的離愁別恨。形象鮮明生動,情致幽遠,意境清雅,音律和諧。開頭一個“獨”字點出思婦的形單影孤,“倚”字寫出思婦久久等待的神態。“過盡千帆皆不是”表明思婦雖然望穿秋水,但始終沒有盼到良人歸來。“過盡千帆”可見等待的時間之長,“皆不是”強調過往船只雖多,但無一是,這就使思婦的惆悵、失望、凄楚之情托筆而出。前三句是敘寫思婦倚樓遠望,盼望之情景。后兩句是寫景,通過景物描寫進一步渲染思歸的離愁。 “斜暉”與“梳洗罷”呼應,點出思婦從清晨起床就倚樓等待,一直等到太陽偏西了,仍不見歸舟。“白蘋洲”在古詩詞中常用以代指分手的地方。
漁家傲•秋思
一、 需掌握的字音塞下(sài) 衡陽(héng) 千嶂里(zhàng) 羌管(qiāng) 人不寐(mèi)
二、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省)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曾守邊多年。政治上主張革新。他的詞風格明健,善寫塞上風光。有《范文正公集》。
三、 簡析與鑒賞 詞的上闋描繪邊塞風光。首句“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令;“風景異”中一個“異”字,點明塞下秋來的風景別具特色:一是邊塞風光與內地不同;二是秋天來臨,邊塞的景物也發生了變化。上闋寫景,就從這個“異”字生發開去。次句“衡陽雁去”承接首句的“異”。“衡陽雁去”意思是“雁去衡陽”。用擬人化手法寫人的感受,突出邊塞的異常苦寒:雁尚且無留戀之情,人又何以忍受?接下來三句著重描寫邊塞黃昏的蒼涼景色,軍營號角吹響,西風瑟瑟,牧馬悲鳴,雁唳聲聲,草木蕭蕭,一片悲涼。詞的下闋抒寫征人思鄉的感情。“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自抒情懷。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鄉關之思。然而,濁酒一杯,消不了濃重的萬里鄉愁。這首詞的基調是蒼涼悲壯的,留給后人的是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江城子•密州出獵
一、 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擎 (qíng) 蒼 貂裘 (diāo qiú) 千騎 (jì)平岡 (gāng) 鬢 (bìn) 雕 (diāo)弓
二、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杰出的文學家、書畫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歷官簽判、通判、太守、翰林學士、禮部尚書。一生屢遭貶謫,仕途充滿坎坷。在文學上造詣非凡,在詩詞文賦、書法繪畫、文藝理論等各個領域都有極高的成就。有《東坡七集》。
三、名句欣賞1“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這幾句是說,我聊且發一發少年狂,左手牽黃犬,右臂托著蒼鷹,統率一隊頭戴錦帽、身穿貂裘的武士,上千騎人馬簇擁著,像一陣旋風似的卷向平岡。這是一個熱熱鬧鬧的打獵場面。一個“狂”字,表現的是瀟灑豪放、不受羈縛的氣韻和姿態。表現慷慨激昂、粗獷豪壯的陽剛之美。
2“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三句抒發的是渴望立功邊陲、報效朝廷的豪壯膽氣、宏偉氣魄。天狼星,代指貪婪掠奪的侵略者。這三句的意思是,我應當還有力量,把雕花硬弓拉得像滿月一般,把利箭射向西北,殺退侵略者!現在多用來表達馳騁疆場、躍馬橫槍、奮勇殺敵、反擊侵略者的堅定決心和無畏勇氣。
武陵春
一、 需掌握的字的讀音舴艋(zé měng)舟
二、 作者簡介: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省)人,南宋女詞人。北宋滅于金、舉朝南渡 (1127)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游于藝文;南渡后,經歷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后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以及傷時念舊的抑郁情懷。后人輯有《漱玉詞》。這首《武陵春》詞。是她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
三、詞意散譯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殘留些花的芬芳。月色已晚,而我仍無心梳洗打扮。春天里花開花落年年如此,并沒有新的變化,而人卻與以前大不一樣,歷經國破、家亡、夫死,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訴說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聽人說雙溪春色還不錯,也曾產生去那里泛舟之念,但只怕雙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自己內心沉重的哀愁。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一、 需掌握的字的讀音麾(huī) 下炙(zhì) 霹靂(pī lì)
二、 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南宋詞人。一生堅決主張抗金。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三、 詞意散譯醉了之后把燈撥亮了看著我的寶劍,一夢醒來,在想像中回到了號角聲接連不斷的軍營。將軍分發烤牛肉犒賞手下的戰士,軍樂里演奏出塞外的悲壯歌聲,這時戰場上正在檢閱軍容。軍馬像的盧馬那樣飛快奔馳,弓弦像響亮的雷聲那樣驚天動地。完成皇帝恢復中原的事業,得到我生前和死后的美名,可惜的是我如今已經白發叢生。
這首“壯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從結構上看,構思奇特,富有創造性。
快樂套餐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 塞下秋來風景異( ) 2 右擎蒼( ) 3 只恐雙溪舴艋舟( ) 4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二、 根據拼音填寫漢字
1 腸斷白pín( )洲 2 人不mèi( )3 錦帽diāo qiú( )( ) 4 弓如pī lì( )( )
三、 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 斜暉脈脈水悠悠 2 千嶂里 3 老夫聊發少年狂 4 八百里分麾下炙
四、填空題
a“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選自《 》作者 是 人。
b“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選自《 》作者 是 人。
c“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選自《 》作者 是 人。
d“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選自《 》作者 是 人。
五、 根據要求寫出相關詩句
1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文筆豪邁奔放,有江河一瀉千里的氣概,詞中表達作者渴
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邁之外稍含不滿之意的兩句是: , ?
2 “我愛水,愿以水裁衣,以云織錦,做一條彎彎的川流,在斜暉脈脈時,送千帆天際;愿以山切割,以石磋磨,做一澗高高低低的急流,在猿啼虎嘯中,將一葉輕舟,載過萬重山。”其中畫線句子分別化用的詩句是“ ”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六、 閱讀下面的詩詞,回答問題
(一)破陣子• 辛棄疾
為范南伯壽。時南伯為張南軒辟宰瀘溪,南伯遲遲未行。因作此詞以勉之。
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鍪。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1 詞前小序交代了 。
2 詞的前兩句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鴻門宴上范增擲玉斗,另一個是范蠡滅吳后偕西施乘舟游五湖的故事。作者用這兩個典故有何用意?
3 “燕雀豈知鴻鵠”是引用 的“ ”的典故。
4 “肯把牛刀試手不”是引用孔子的“割雞無需用牛刀”的故事。這里反其意而用之,鼓
勵范南伯 。
(二)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閱讀這首詞,回答下面問題。
a “草薰風暖搖征轡”一句說的是在一個 的季節,
b 作者以對句開篇,通過 、 點明旅途,通過 、 點明時令;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c 接著,作者寫 、 、 ,通過對好春光的描寫,來反襯行人的 ,使抽象的情感變成 的形象。
d 本詞應是抒寫了一個行人的離愁別緒。因為全詞的主角是 ,女子是 想念的對象,處于配角地位。
參考答案 一、 略二、 1蘋2 寐 3 貂裘 4 霹靂三、 1 含情凝視,情意綿綿的樣子,這里形容陽光微弱。2 崇山峻嶺3 姑且,暫且 4 指牛:切碎的熟肉四、 a《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北宋 b 《望江南》 溫庭筠 晚唐 c 《漁家傲秋思》 辛棄疾 南宋 d 《武陵春》 李清照 南宋五、 1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2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六、 (一) 1寫作目的 2典故中的人物皆含范姓,作者以二范比南伯,希望他成為二范那樣杰出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為自己的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3 陳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4 不妨以牛刀殺雞,一試身手,把瀘溪治理好,以顯示自己的才能。(二) a 風暖花香 b 候館、溪橋 梅殘、柳細 c 草薰、風暖、水綠 離愁別緒 具體 d 行人 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