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故鄉(精選2篇)
第9課故鄉 篇1
第9課故鄉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54-68頁!豆枢l》敘述了“我”重回別過二十余年的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建構了回憶中的、現實的、理想的三個“故鄉”,表達了“我”對未來希望的朦朧追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魯迅小說集《吶喊》的創作背景,梳理總結已學的魯迅作品。
2.學習小說的相關知識,了解小說的基本構成要素和藝術特色。
3.學習品讀人物的方法,能夠運用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領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5.把握作品中對比描寫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梳理小說的敘述線索,明確小說的故事情節。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并通過朗讀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作用。
3.通過對楊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導學生品讀人物的方法,并指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分析閏土的形象。
4.提供資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討分析小說的主題以及作者復雜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能夠體會“我”重回故鄉所見所思時的悲涼感受,能夠領悟作者對理想故鄉的向往與追求。
2.學生懂得閏土悲劇的深沉和憂郁,進而思考產生這一悲劇的二十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狀況。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分析閏土、楊二嫂、“我”等人物形象,學習品讀人物的方法。
2.學習文中幾組對照描寫,把握對比的寫作方法。
3.領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難點
1.理解文章最后的議論語句,探討小說的主題。
2.領會作者復雜的情感。
教學突破
1.抓住對比這一寫作手法,主要分析故鄉的變化和故鄉人的變化,兼及其他。尤其要抓住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變化,再究其根源。
2.由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入作品主題的探討,把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色。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前,布置學生預習,要求:查閱魯迅小說集《吶喊》的有關資料,以及了解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社會狀況,翻讀已經學過的魯迅作品。
2.第二、三課時前,準備有關小說主題的資料。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前,查字典,學習生字詞。預習文章,通讀全文,總體感受。查閱有關資料,對作者的創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形成感性認識。
2.第二、三課時前,可以嘗試畫出自己想象中的故鄉景象、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同學問互相探討交流。搜集魯迅的相關資料,翻讀已學過的魯迅作品,與《故鄉》的學習結合起來。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結合魯迅作品的介紹,導入 新課。 1.結合學過的魯迅作品和課前查閱的
資料,進入新課的學習。2.訓練學生整體閱讀文章。 2.總體感知文章,把握敘述的順序和線
索。3.朗讀教學。 3.認真朗讀文章景物描寫,體會其中傳
達的情感。4.引導學生認識環境描寫的作用。 4..結合文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一、結合魯迅作品。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結合魯迅作品的介紹,導入 新課。
2.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請學生簡要介紹
小說集《吶喊》以及20世紀初的社會
狀況,提示其把握好介紹重點。
3.轉入課文的教學,請學生瀏覽課文,
提問:“我”是何時回故鄉的?在故鄉
呆了多長的時間?
4.進行學習方法指導:閱讀應抓住課文
中時間或地點等轉換詞,可幫助你把
握文章脈絡。
1.學生回憶此前學過的魯迅的作品,如
散文《風箏》、小說《社戲》等等。
2.學生課前查閱好資料,介紹自己整理
的相關資料,同學問相互補充、評價。
3.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回答:深冬回鄉,
呆了大約半個月。因課文中提及:第
二日、過了三四天、又過了九日。
4.體會文章轉換詞的作用,積累學習方
法。
二、設置問題。梳理小說情節線索(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示:既然能從文章中分析出“我”
1.總結回答:按照“回故鄉”、“在故鄉”、
在故鄉呆了大約半個月,說明小說是
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的。那么小說按
照時間敘述了哪些主要情節?
2.提問:回故鄉的活動是敘述的主要線
索,但中間還穿插了什么故事情節?
3.講解分析:作者不僅僅描寫了“現在”
的故鄉,還描寫了“回憶”中的故鄉。
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何在?這有待
于我們進一步理解課文來解答。
“離故鄉”的情節安排,描寫了“我”回
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2.回答:還回憶了少年時和閏土相處的
一段時光。
3.認真領會插敘描寫,同學問互相討
論,帶著疑問深入理解文章。
三、朗讀教學,體會故鄉景色的變化(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找出并朗讀文章中的景物
描寫。
2.提問:這幾段景物描寫分別描寫的是
什么時期的故鄉?你讀后有何感受?
3.肯定學生的回答,繼續引導并分析:
描寫“回憶”中的故鄉都用暖色調,深
藍、金黃、碧綠,給人靜謐安祥的美;
描寫“現實”中的故鄉時則用冷色調,
蒼黃、深黛,讓人心感悲涼。
4.分析:小說環境描寫看似閑來之筆,
實則可描繪情境,烘托人物心情。
1.找出并朗讀景物描寫段落,體會其中
情感感受。
2.經過討論交流后回答:“回故鄉”時所
見、回憶中的神異圖畫、離鄉時的景
色、朦朧想象中的景色;故鄉的景色
有變化。
3.再次朗讀景物描寫片段,對比幾次景
物描寫,體會文字傳達的意境,由此
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4.結合文章領會老師的分析。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復述,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進入本1.復述小說主要情節,復習上節課所學
課。 內容。
2.分析楊二嫂形象,指導品讀人物的方2.分析楊二嫂形象,學習品讀人物的方法。
法。
3.指導應用品讀人物的方法,分析閏土3.應用品讀人物的方法,分析閏土形象。
形象。
4.朗讀教學,學習對比寫作手法。 4.在朗讀中體會對比寫作手法的作用。
一、分析楊二嫂形象,指導學生品讀人物的方法(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請學生復述小說主要情節,復習上節
課所學內容。
2.提問:我們品味過故鄉景色的變化,
故鄉還有什么變化?
3.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回答:楊二嫂是
個怎樣的人?通過什么可以看出來?
根據學生回答適時補充、引導。
4.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指導學習
品讀人物的方法。
1.復述小說主要情節,進一步熟悉文章
內容。
2.回答:人的變化。
3.經過自由閱讀、討論和交流后回答:
從楊二嫂的肖像、語言、動作描寫,以
及她發展變化的過程來理解這個人
物。
4.由分析具體人物提升到學習品讀人
物的方法,尤其注意在對比變化中、
文章前后聯系中品讀人物。
二、應用品讀人物的方法.通過對比分析閏土形象(約 分鐘)
l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l 1.組織學生應用品讀人物的方法分析
l:分組討論,全班發言,講述各自對閏
閏土形象,要求先概括人物性格特
點,再講述理由。
2.評點學生回答,提示學生對比手法對
塑造閏土形象的作用。分析少年閏
土和成年閏土形象。
3.總結講解:小說進行了閏土外貌、動
作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
度等方面的對照描寫,刻畫了他由
“小英雄”到“木偶人”的轉變。
4.提問:是什么原因使閏土產生了這樣
的變化?
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形成討論交
流的氣氛。
2.找出文章中閏土前后對照描寫的相
關語句或段落,在對比中體會閏土形
象。
3.默讀,領會文章中對照描寫的相關信
息,體會閏土性格特點的變化,領悟
作者從閏土變化中感受到的悲涼。
4.回答: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
紳,使他苦得像一個木偶人了。
三、體會小說對比的寫作手法(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對比是本文重要的寫作手法,
除了對比故鄉前后景色,以及楊二嫂
和閏土前后的對比之外,還有哪些對
照描寫?
2.請學生評論這兩組對照描寫。
3.提問:作者通過對比描寫要突出什
么?
4.組織學生朗讀文章,按照對照描寫的
不同內容分組朗讀。 、
1.通過閱讀課文回答:“我”和閏土關系
的前后對照,“我”和閏土與宏兒和水
生的對照。
2.根據文章內容,評論這兩組對照描
寫。
3.回答:通過對比描寫突出故鄉前后的
變化。
4.有感情地朗讀文章,體會對比描寫的
前后變化。
教學步驟
(第3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體會 1.繼續學習本課,結合課文理解“我”回
“我”回鄉心情的變化。 鄉心情的變化。
2.從情感入手,領會最后的議論語句。 2.沿著“我”的心情變化,領會議論語句
的內涵。3.提供資料,研討小說主題。 3.探究學習,就小說主題發表自己的看
法。4.解決學生疑問。 4.自由發言,積極探討。
一.結合交童.體會“我”回多心情的變化(約 分鐘)
教師活動 r
學生活動
1.復習上節課內容,進入“我”的形象的
分析。區別作者和“我”。
2.提問:未見閏土前,“我”有關閏土的
記憶是怎樣的?“我”見閏土前后心
情有怎樣的變化?
3.講解分析:見面前后的心情是“我”回
鄉心情的一次重要變化,與閏土見面
時“我”幾次“說不出話”的原因都有
所不同,要求學生仔細體會。
4.組織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我”心情的
語句有哪些?“我”心情的變化過程
是怎樣的?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繼續學
習本課。根據小說的特點理解“我”
和作者的不同。
2.回答:見閏土前,在“我”心中,閏土就
代表著美麗的故鄉的一切記憶。未
見時,“我”心中充滿期待、憧憬;見到
后,覺得隔著厚障壁,心中悲涼。
3.通過教師分析,體會美麗的故鄉在
“我”心中幻滅的悲哀。理解開始“說
不出話”是由于興奮、乍見之下的陌
生,最后“說不出話”則是由于彼此隔
膜。
4.討論、交流后回答:“我”的心情經歷
了回故鄉、見故鄉、憶故鄉、憶閏土、
見楊二嫂、見閏土、離故鄉幾次變化。
二、分析最后議論語句,理解作者復雜的情感(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作者通過對比描寫了故鄉景物
的變化、故鄉人的變化、“我”回鄉心
情的變化,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許多
變化?
1.回答:文章題為“故鄉”,就是意在通過
對比來突出描寫“回憶”中的故鄉和“現
實”中的故鄉的反差,從而表達作者對
“理想”故鄉的向往的情感。
2.提問:“我”的心情變化與故鄉種種變
化有何關系?
3.指導學生理解“我”離鄉時的復雜心
情。
4.提問:“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
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應該怎樣理解?
5.提問:“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
茫遠罷了!睉撛鯓永斫?
6.提問:“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
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
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睉
該怎樣理解?
7.分析講解:注意將語句聯系起來看,
“我”的復雜情感反映了“現實”故鄉
對“我”“回憶”中的故鄉的毀滅,而對
于“理想”中的故鄉的構思又伴隨著
彷徨和希望。
2.回答:“我”回鄉心情的變化是故鄉種
種變化對“我”心情影響的直接表現。
3.朗讀“我”離鄉的段落,體會文中情
感。
4.回答:隱含意義是指我在探索、跋涉
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國家和民族的
路。
5.回答:反映了“我”在前進道路上的彷
徨和茫然,缺乏創造新生活的信心和
勇氣。
6.回答:關鍵在于人應該去爭取、創造,
應該積極面對未來。作者沒有承諾,
但是給了我們希望,鼓勵我們去追
求。
7.再次朗讀離鄉的段落,結合教師的講
解品味作者的復雜情感。
三、組織對小說主題進行探究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供關于小說主題的三種說法,組織
學生討論。
2.講解分析:“我”對“理想”故鄉的憧
憬,實際上也是“我”對“新生活”的向
往。課文中提到了三種生活,結合課
文,說說你對這三種生活以及“新生
活”的理解。
3.請學生就各自文中疑問處自由發問,
師生共同探討。
1.針對小說主題的三種不同說法:“隔
膜說”、“農民問題說”、“批判辛亥革
命說”進行討論。
2.結合之前有關小說主題的討論,理解
閏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楊二嫂“辛
苦恣睢”的生活、“我”“辛苦展轉”的
生活以及“新生活”。
3.閱讀文章,提出問題,積極探討。
本課總結
這篇作品具有“悠長的憂,悠長的美”,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認識作品的主題、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學生應懂得:欣賞小說,關鍵是了解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既要使學生懂得作品的基本內涵,又要保護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板書設計
故 鄉
魯迅
回憶中的故鄉
↓ /楊二嫂
故鄉的景色一變一故鄉的人 |閏土
(對比的手法) \“我”
↓
現實的故鄉
理想的故鄉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這篇作品的主題具有多種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從分析人物形象人手,在形象的對照中分析人物形象,進而層層揭示出作品的主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據即可。這是文章教學的關鍵和突破點,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以及懂得分析人物各種行為表現的深層原因的途徑,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遷移運用。
教學探討與反恩
培養學生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是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的指導思想,教師教學中通過文章的教學,不僅應指導學生理解本篇作品的主題內涵、人物形象等,還應使學生學會品讀人物的方法,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另外,小說教學首先是要喚起學生對作品情感上的認同、共鳴,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體會作品的情感氛圍。
補充資料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轉而進行文藝創作。1918年5月,他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設后,他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一生創作頗豐,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等各種文學樣式都有作品問世,且成就極高,現有《魯迅全集》出版。魯迅的一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一面旗幟,極具號召力和凝聚力,是青年精神上的導師,也是一名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
第9課故鄉 篇2
第5課故鄉
教學內容
小說以“我”回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描寫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生活遭遇與精神病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2.學習本文用生動的肖像描寫和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3.了解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安排情節的方法。過程與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其作用及描寫方法。2.揣摩抒情意味的語言特色,背誦積累精妙的描寫段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作者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2.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學習本文用生動的肖像描寫和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安排情節的方法。
3.理解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難點
1.以中心事件為線索結構文章。
2.最后三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教學突破
1.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重點進行對比朗讀。
2.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閏土從少年到中年、楊二嫂從青年到老年,肖像、語言、行為、思想、性格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社會根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課前查閱相關資料。2.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毒學生準備1.預習課文。2.在預習的基礎上復述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結合創作背景,導入 新課。 1.結合作者介紹進入新課。
2.設置問題,討論第一部分。 2.討論交流,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3.指導學習課文第二三部分。 3.討論交流,學習第二三部分
一、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1.導入 新課: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是我
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寫于 1921年的一
篇小說《故鄉》。 ,
2.板書課題并講解:“故鄉”這一題目,
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
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
1.回憶以前學過的魯迅的課文,想象
魯迅筆下的故鄉是什么樣子。
2.聽教師講解。
的場所和環境。
3.提問: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同
學們知道是什么?提示:對于一般人
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
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
不同。
4.給予鼓勵。然后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點名讓兩三位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3.瀏覽課文,思考教師提問。明確:
“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
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令“我”寒
噤。
4.被點到的學生復述故事,其他學生
聽復述,然后補充。
二、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講解:小說按時間順序,寫了“我”回
故鄉搬家的所見所聞。請同學們以
“我”回故鄉——“我”在故鄉——
“我”離故鄉為線索,將課文分成三
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提問: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個句子。這
個句子的結構形式有什么特點?應該
怎樣理解它的含義?聯系上下文,這
個句子起什么作用?提示:由于故鄉
的荒涼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
疑,但又的確是自己的故鄉,對懷疑加
以否定,這不僅反映了“我”復雜的思
緒和沉重的心情,也為下文故鄉的對
比作了鋪墊和暗示。
1.瀏覽課文,討論交流。明確:第一部
分(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
去)寫故鄉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
悲涼的心情,交代“我”回故鄉的目
的;第二部分(“第二日清晨我到了
我家的門口了”到“已經一掃而空
了。”)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
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
插入對楊二嫂的描寫,作為襯托;第
三部分(“我們的船向前走……”到
全文結尾)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
和感受。
2.思考問題。分析、明確:這個句子采
用了否定形式的疑問語氣這種結
構!斑@不是”是否定,句末加問號
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
3.補充講解:在文章結構上,它承上啟
下,轉換自然。提問:第四段開頭寫
道“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
的故鄉好得多了!卑凑找话銓懛,
下文應該寫故鄉“好”在哪里?墒
下面卻用“但”字一轉,說故鄉的“美
麗”、“佳處”“卻又沒有影象,沒有言
辭了”這是為什么?提示:這要聯系
全文來看。后面寫記憶中的故鄉,
只是少年時代的“我”眼中的故鄉,
“時時記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鄉
的局部的“神異的圖畫”,沒有也不
可能要求一個少年對故鄉的全貌進
行整體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
意力集中在閏土身上,因而他“時時
記起的”只能是閏土與他所到之處。
同時在這二十余年里,中國始終處
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之下,故鄉不會有什么令人難忘的
美好記憶。
4.給3分鐘時間,讓學生自讀這部分
課文。巡視課堂。
3.展開討論,最后明確:故鄉如此的荒
涼又與少年時代的記憶產生了很大
的矛盾,“我”剛剛回到故鄉,在未了
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從自身的角
度加以解釋了——“本沒有什么好
心緒”。這樣在結構上自然地轉入
下文,點出此次回故鄉的目的。
4.自讀課文第一部分,還有其他疑問
提出來討論交流。
三、學習課文二、三部分(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講解提示: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
主要采用了對比的寫法。指導學生
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對比人物前
后的變化。
1.找出這些句子:“非常難。第六個孩
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
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
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
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
不去賣,又只能爛掉……”“多子、饑
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
一個木偶人了!钡鹊。
2.鼓勵學生:同學們找得非常好。讓
學生對比思考:為什么閏土變成“木
偶人”了呢?
3.提問:對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應怎
樣認識?在文中楊二嫂起什么作
用?指導學生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
句,并概括。提示:在小說中,楊二
嫂是作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
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
實。
4.提問:這一部分寫了“我”和宏兒的
幾句對話,作用是什么?讓學生思
考并討論,引導學生找出答案。
5.繼續講解:“我”這次回故鄉,已經感
到與閏土的隔膜,那么宏兒與水生
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情景?這就使
“我”本來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思緒萬
千,從而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
活”的議論和企盼。
5.提問:小說最后三個自然段是以議
論為主的議論段。這三段議論的中
心是什么?和小說主題有什么關
系?引導學生概括歸納。
2.討論交流。明確:多子、饑荒、苛稅、
兵匪、官紳苦得他像一個木偶。
3.找出:“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
仃的圓規”;“……慢慢向外走,順便
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
出去了!备爬ǔ觯杭饪、能說會道、
令人可鄙;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4.思考討論。明確:這幾句對話反映
出宏兒的天真和對水生友情的留
戀。
5.聽教師講解并積極思考。
6.思考問題。明確:小說中的“我”既
對新的生活充滿信心,又不能明確
解釋“新的生活”的含義,但他意識
到,只要大多數人都向往和追求新
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
新的生活是能到來的。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出重要語耐,討論交流。 1.討論交流,分析課文重要語句。
2.小結并布置練習。 2.完成課后練習。
一、組織學生繼續討論交流(約 分鐘) 。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學習小說的
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
中還有一些語句需要認真分析、思
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說的主題。提
問:“遠近橫著幾個蕭縈的荒村,沒
有一些活氣”。這一句中,為什么用
“橫著”?用了“荒村”為什么還要用
“蕭索”?把“活氣”改為“生氣”行不
行?指導學生討論。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并適當補
充。提問:“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
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
主的原因!本拔锏拿鑼懺趺茨艹蔀
“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提示:這
里,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判斷
句來理解,而是要聯系上文理解。
3.提問:小說為什么要用許多篇幅寫
少年閏土的“許多新鮮事”?這和全
文內容有什么內在聯系?指導學生
1.討論交流,最后得出:“橫著”是不整
齊、不規則Ij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種
“被遺棄”的動感;“蕭索”是形容詞,
突出了悲涼的氣氛,“荒”字描繪出
村落的凋蔽和沉寂,這里都是寫
“我”看到家鄉的感覺。一動一靜,
動靜結合,寫得具體而形象。這樣
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
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
的生命力,用在這里不確切。
2.討論并明確:這個描寫是要突出一
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故
鄉,永離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
知,況且“我”是那樣的懷念故鄉。
這種心情與上文“心禁不住悲涼起
來了”“本沒有什么好心緒”正是協
調一致的。
3.討論明確: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
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
“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
從兩方面考慮。第一,這些敘述和描
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
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
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后面
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
來,而把生活寄托在神靈身上,變得
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第二,正
因為“我”從閏土那里知道了許多希
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
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
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
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
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
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
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
4.提問:“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
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
迫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睂@句話
應怎樣正確理解?指導學生討論交
流。
5.提問:“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
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
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指導
學生討論交流。
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
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
對未來的朦朧的希望。這兩點正是
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
在。
4.討論明確: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
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
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為任何作家
都麥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
沒成立,魯迅并沒找到解決中國問題
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 憬
不免朦朧。
5.討論明確: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過經過努力才能實
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
活的堅定信念。
二、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小結:《故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
感受為線索,描寫舊中國農民的生
活遭遇和精神病痛,抒發了作者對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問相互隔膜的
深沉的憂慮,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
求人生新路的執著精神。
2.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結合教師小結,回憶討論過的問題。
2.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課文中
的人物形象和語言。進而加深對小
說主題思想的理解。
本課總結
《故鄉》是一篇取材于作者親身經歷的小說。通過本文學習,學生了解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生活遭遇與精神病痛。小說抒情性很濃,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而產生的深深憂慮,同時對魯迅小說的語言風格和作品深刻的內涵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板書設計
第5課故 鄉
閏土:小英雄,活潑,勇敢(兒時)木偶人,遲鈍,麻木(現在)
楊二嫂:豆腐西施刁蠻,自私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課文篇幅比較長,難度比較大。對于課文中的難點不必一一解決,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重點問題,其余的可讓學生合作探究。關于本文的主題是一個難點,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把握,特別是課文最后關于“路”的議論,是分析課文主旨的關鍵。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展開討論。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給加點字注音。
模糊( ) 縫隙( ) 禁不住( ) 鄙夷( )
陰晦( ) 親戚( ) 鵓鴣( ) 顴骨( )
2.選擇正確的義項。
、訇幓(, )
A、夜晚B、夏歷每月末一天c、昏暗
②素不知道( )
A、本色B、平素、向來c、事物的基本部分D、白色的
3.填空
、佟豆枢l》選自魯迅的小說集________。
、凇豆枢l》以________為線索,通過________的變化,描繪了________
,揭示了________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________的愿望。
4.下列各句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A、兩手搭在髕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
B、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
c、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
D、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 )
5.說說下列句中省略號的作用。
A、“我們沙地里,潮汛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B、“啊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c、“種出的東西,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答案與提示:
1.略
2.①D②C
3.①《吶喊》②“我”的見聞和感受;故鄉二十年前后;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的景象;廣大農民生活困苦;對現實不滿,追求新生活的迫切。
4.A、比喻B、借代C、比喻D、借代
5.A、話猶未盡,顯示少年閏土活潑,經驗豐富B、中年閏土遲鈍、麻木,說話謙恭
而又含糊。c、欲言又止,表現中年閏土生活悲苦,倒不盡的苦水。
個性練習設計
閱讀課文倒數第三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1.對文中的“路”有四種理解,你同意哪一種( )
A.地上的路
B.人生的路
c.既是地上的路,也是人生的路
D.我自己的另一條路
2.3個“辛苦”的不同含義是________。
3.“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的生活指( )
A.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
B.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c.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D.以上三種都不是,新的,遙遠而渺茫的生活
4.這段所用的表達方式是什么?
答萊與提示;
1.提示:本題重點考察對文中重點詞語的理解能力,“路”既指“地上的路”,叉指“我所希望的閏土和水生們能有新的生活”,一種“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我’正在尋找但還未曾找到的一條實現新生活的道路”,也是“人生的路”。所以答案是c。
2.“辛苦”的不同含義是奔波勞碌、辛勤勞動、挖空心思。
3.D
4.本段主要的表達方式是議論。
教學探討與反思
魯迅的文章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深奧難懂,因此教學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不宜過多的對這些問題深入講解,只要學生能理解大意即可。教學中重點是對兩個主要人物進行分析,通過前后的對比,揭示出小說的主題思想。
補充資料
1.關于《故鄉》的背景及有關資料
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9年12月初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1919年8月,魯迅在北京買下了西直門內公用庫八道灣ll號的住宅,于11月2l日遷入,結束了長期的會館生活,12月1日,魯迅離開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鄉紹興.在家停留至當月24日,與同校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賣掉故宅后,魯迅把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賣的賣”,都處理了,只把三只書箱寄存在五云門外張欄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魯迅“以舟一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于29日回到北京。 ,
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伙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過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30,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憔悴,向魯迅講述了他的悲慘處境,引起魯迅的深切同情。后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于小說《故鄉》之中,并以章閏水的原形,塑造了閏土這個樸實的農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