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第九課第二框《艱苦奮斗 開拓創新》教案設計
一、代代相傳的精神
活動一:關于對“艱苦奮斗”的格言警句和典故的理解
中華民族是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關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克服重重困難的故事和名言警句數不勝數。除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故事和名言警句?(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歸納格言警句來加深學生對艱苦奮斗這一中華優良傳統美德的感悟,體會。)
展示材料: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雛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天才出勤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有關艱苦奮斗的故事:我國古代神話中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的故事,民間傳說中鐵杵磨成針、鑿壁偷光的美談,古籍史料中大禹治水、臥薪嘗膽、懸梁刺股的記載;制耒稆教民作農;后羿射日;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
教師歸納: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勤奮勇敢、吃苦耐勞而著稱于世。勞動人民也正是依靠這種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才創造出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使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板書:1.艱苦奮斗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活動二:你說我說——艱苦奮斗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體現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艱苦奮斗精神在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身上得到了發揚和更充分的體現。
板書:2.艱苦奮斗精神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得到發揚光大
(多媒體顯示)看圖 “延安大生產運動、八路軍在南泥灣開荒地的情景、總理帶頭紡線”分析并思考(設計意圖:結合井岡山革命斗爭、長征、延安大生產運動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的事跡,引導學生體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依靠這種精神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并取得勝利的道理。學習活動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丈建設兩個時期進行展開,運用的是高度概括的語言與生動的探究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意在請教師結合具體事例強化探究、感悟的過程,加強情感體驗,啟發學生自己得出相關結論。)
(1)這些圖片反映的是什么時候的狀況?
(2)當時處于戰爭的什么階段?當時我軍遇到怎樣困難?
(3)廣大軍民是如何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克服困難的?
(4)以上述事件為典型的這種精神,在當時稱為什么精神?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1)抗日戰爭時期;(2)第二階段——戰略相持階段。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和“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解放區(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生了極為嚴重的困難。有一首歌謠描繪了當年的南泥灣:南泥灣呀爛泥灣,荒山臭水黑泥灘。方圓百里山連山,只見樹林不見天。狼豹黃羊滿山竄,一片荒涼少人煙。(3)在根據地最困難的 時期,中共中央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全體軍民 自己動手發展生產,克服困難,廣泛開展大生產運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震將軍領導的三五九旅。(4)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使解放區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粉碎了敵、偽、頑的封鎖,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密切了黨政軍民關系,樹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