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蘇武牧羊——愛國主義:公元前100 年,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因其副使張勝參加匈奴內部的斗爭而受牽連,漢朝使節(jié)全部被囚禁。匈奴單于派人勸蘇武投降,蘇武以拔劍自刎 相抗,誓死不屈。匈奴又采取各種手段,迫蘇武就范未成,匈奴單于將蘇武流放至荒無人煙的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身陷絕境的蘇武以草根野鼠為食,面對南天,懷念祖國,強烈的愛國信念,使他頑強地與困境抗爭。他孤身一人與羊群相伴19 年,始終不辱漢使氣節(jié)。公元前81 年,因匈奴與漢和好,白發(fā)蒼蒼的蘇武被遣回朝。蘇武臨大節(jié)而不辱,經磨難而不屈,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之心,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徙木為信——誠實守信:《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為了取信于民,商鞅“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人們都表示懷疑,這時,一個年輕人將所立之木搬到北城門,商鞅果然賞十金。
負荊請罪——寬以待人:戰(zhàn)國時,廉頗為趙國大將,藺相如后來居上,廉頗不服,欲羞辱藺,藺為了趙國的利益,處處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兩人遂為刎頸之交。
都反映了愛國、貴和、守信等中華傳統美德。
1、中華民族有哪些傳統美德?(板書)
表現 內容
奉獻精神 敬業(yè)樂群、公而忘私………
愛國情操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崇高志趣 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昂揚銳氣 自強不息、艱苦奮斗………
浩然正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廣闊胸襟 厚德載物、道濟天下………
英雄氣概 奮不顧身、舍生取義………
社會理想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為政風范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練一練:名言警句于傳統美德連線】
名言警句對我們民族的影響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出自《禮記》,大意是“如果對國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貴”,這就告訴我們,利國利民是大事,個人富貴是小事,如果能兼顧當然好。但是,如果二者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就要為國家利益著想,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應該是每一個人的行為準則。所以,它對應左邊的“以集體為本位,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一條。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出自《論語》,大意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清白”。這也就是說,一個人應當具有自己的人格,格守做人的準則,而不能在強權的壓迫下屈服。所以,它對應左邊“捍衛(wèi)道德尊嚴,‘守死善道’的精神氣節(jié)”這一條。
“禮之用,和為貴”,出自《論語》,大意是“禮的作用,以和為最高境界”。我國傳統文化中“和”的內涵十分豐富。根據中醫(yī)的理論,人體各個器官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它們彼此之間協調好了,才會有健康的體魄。不同人之間、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文化之間要講“和”,整個人類社會才會和平幸福。人與自然之間也只
有講“和”, 人類社會才能持續(xù)發(fā)展。所以,它對應左邊“崇尚人倫和諧的道德傳統”這一條。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出自《尚書》,大意是“對別人要寬容,不能求全責備;對自己要嚴格要求,惟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這句話提倡的是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的精神。它對應左邊“注重道德內省和躬行踐履的道德傳統”這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