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觀念不斷發展,但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也借機蔓延。這兩方面的思想都對中學生有所影響,如何引導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消除腐朽、落后思想觀念的影響,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就有必要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加以弘揚。
2、課程標準依據
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提高文化認同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課前準備
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這一部分內容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以前就沒有接觸過相關內容。如同我們的生存離不開空氣一樣,我們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文化特別是民族精神。從個體來說,我們每一個人時時處處都受一定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但是感受到了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能夠深刻地理解,甚至還沒有意識它們的存在。因此,在講有關中華文化之前,老師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做“些準備工作。例如,讓學生收集一些對他們影響深刻的格言、警句;結合所學歷史,收集有關我國歷史、文學、軍事、思想、科技、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史料;收集有關我國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所作巨大貢獻的史料;以及今天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動材料;收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有關愛國、自強、勤勞勇敢、愛好和平、團結統一的材料;等等。
一般說來,收集材料的工作做扎實了,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材的邏輯結構和教學目標要求進行概括、提煉、總結,教學目標就容易達成。因此,課前引導學生做好收集材料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學方法
善于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中華文化、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都具有抽象性的特點,但是,它們又都寓于形象、生動的歷史材料之中。五千多年歷史孕育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格言、警句,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巨大貢獻,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都是既生動又形象的教學資源,要善于有的放矢地加以運用。
要注意分析、整理材料,善于從材料中提煉觀點,把觀點與材料有機地統一起來。學生自己準備的材料和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有利于探究活動的開展,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貴在結合本課教材的要求,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懂得有關知識點。這一過程也是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的過程。
要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統一起來。學生對于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內涵與力最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教師宜從這一實際出發,經過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認識。
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富含深厚的民族情感特別是愛國主義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宜增強學生的體驗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培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覺地弘揚民族精神。
四、社會實踐活動
收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產生深遠影響的材料,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組織學生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五、評價建議
本課的評價,請注意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同學之間的互評結合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建立在一定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對中華文化,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就不可能從內心深處增強對其認同感,就不會對其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評價時不能忽視對相關學科內容的了解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