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人字的意義教案
教學難點:懂得愛和被愛相輔相成
【教學過程】
★ 導入本課課題:奏響愛的和弦
一、愛和被愛的關系 相輔相成
老師講述故事并提問:為什么“在后來的日子里,克雷斯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并且將那位中年男子對他的要求告訴了他所幫助的每一個人”?(因為在他身處困境的時候,是那位中年男子幫助了他,因此,他希望這份愛能一直延續(xù)下去。)
教師引導:這是一個感人的愛心接力的故事,在故事中,每一個得到別人幫助的人都用行動將愛心不停地傳遞給身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是的,生活中我們得到或者付出的每一份關愛都會深深地感動我們或者他人,這份感動是愛的源泉,促使我們每一個人去關愛他人,回報社會。
學生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一個◎第一個◆的故事。
怎樣理解“一個只知道被愛而不知道愛人的人,是不懂得愛的人”?(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盲人在夜晚走路時,手里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了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么還提著個燈籠走路?”那盲人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并不是照路,而是給別人提供光明。這樣,別人也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到我。別人可以安全地走路,也等于幫助了自己”。
我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被愛,而是要懂得去愛別人。如果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呢?愛應當是雙向的、互動的,愛和被愛相輔相成。因此,在享受被愛的同時,我們也要向他人和社會奉獻自己的愛心。
二、將愛心化作行動,奏響愛的和弦(如何用實際行動向他人和社會奉獻愛心?)
【由于教材第二目的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的內(nèi)容主要立足點是對學生的行為要求,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應當主要通過學生的探討、討論、交流,特別是學生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明確的行為導向,讓學生懂得如何用實際行動向他人和社會奉獻愛心。】
(一)奉獻愛心之—----“樂于助人”
老師講述故事并提問: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學生:樂于助人,真誠地幫助和關心別人,能使我們體驗到愛的快樂和愉悅。)
思考、討論:①你如何理解“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②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二個◎的故事,完成第一個◆的問題。
③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過助人為樂的經(jīng)歷和體驗,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二)奉獻愛心之二----“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1.社會公益活動給需要幫助的人帶來了關心和愛護。
2.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發(fā)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學生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三個◎第二個◆的內(nèi)容。
教師:在徐本禹的“感動”下,全國志愿者支援山區(qū)教育工作掀起了新的高潮。這說明社會公益活動不僅能給需要幫助的人帶來關心和愛護,而且還能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推動力量。
活動:徐本禹的事跡傳開后,得到了成千上萬的人支持。請你寫一段話支持徐本禹的愛心行動。【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獻愛心,收獲希望。雖然我們現(xiàn)在還是中學生,還不能像徐本禹那樣去做,但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將自己的零花錢捐給希望工程,也可以把自己的課外書贈送給山區(qū)的孩子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用愛心為山區(qū)渴望上學、讀書的孩子們撐起一片希望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