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一、課時基本內容:1課時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二、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重、難點的確立,教學資源的取舍,教法、學法的選擇等
1.教學內容分析:第三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是一單元內容的總結和提升。要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引導學生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應有的貢獻。“憂患可以興國”,引導學生了解國情,使他們正確認識我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樹立憂患意識。“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要承擔的歷史責任,激勵青少年面對現實,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懂得為中華民族的興亡做好準備。是知識性最弱、情感性最強的一課。
2.學情分析:對于愛國者的事跡,學生知道不少,關鍵是如何通過對人物事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應通過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啟發學生與這些愛國人物產生思想共鳴。培養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于我國的青少年以及我國的未來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3.重、難點的確立: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對愛國者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體會。對于愛國者的事跡,學生知道不少,關鍵是如何通過對人物事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應通過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啟發學生與這些愛國人物產生思想共鳴。4.教學資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課文中的材料。(2)對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與創新方面的差距需補充相關材料。5.教法、學法的選擇:探究、體驗、討論、講授等相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和討論,將問題分析清晰,給學生以啟發和反思。(1)討論法。(2)問答法。在導入階段和課中,大量使用。(3)閱讀法。對課中重要文字、圖片、圖表要引導學生閱讀。(4)筆記法。課文中重要的概念、意義等要通過筆記批注和用筆勾畫的方法進行標識。(5)探究法。結合課中的交流和探究。(6)講解法。本課知識點較多,需要教師適當進行歸納和講解。三、擬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我國的國情,了解我黨的基本路線。
能力目標:認識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
態度情感價值觀:培養學生關心國家,關心人民,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的情感。四、教學流程
環節
師生活動設計
訓練內容
預期目標
設計意圖
效果反饋與修正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 .收集資料比較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哪些差距。學生課后自己歸納、查閱資料、整理樹立憂患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課中教學
課中教學
導入:讀教材p17:孟子的名句:“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帝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并嘗試進行解釋。
這句話的原意是,一個國家內部沒有執法嚴明的世臣和直諫之士,外部沒有抗衡的鄰國和受侵襲的憂慮,往往會走向滅亡。由此可見,憂難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則會導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