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精選4篇)
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篇1
2.1.3 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教案
課題: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目的:理解含義;兩者的辯證關系及方法論
重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難點:整體與部分的功能
教程:
【復舊】當前,極端恐怖主義、重大自然災害、嚴重流行疾病以及生活中的重大安全事故,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威脅。特別是發生在去年和今年的地震、海嘯、颶風,給受災國造成了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為此,國際社會一致同意建立相應的國際或地區性的預警機制。
請從哲學角度,說明建立預警機制的積極意義。
原理,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3分)
建立預警機制,弄清各種災害發生的原因,有利于人們防患于未然,避免或減輕災害,減少損失。(1分)
【導新】故事:太子丹贈手給荊軻。據說燕太子丹為了要荊軻刺殺秦王,于是他百般討好荊軻,在臨行的宴席上,太子丹特意叫來一個能琴善樂的美女為荊軻彈琴助興,荊軻聽著悅耳的琴聲,看著美人那纖細、白嫩、靈巧的手,連忙說:“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愛其手”。聽著荊軻的稱贊,太子丹立刻命人將美人的手斬斷,放在盤子里,送給荊軻。這則故事,一方面說明了太子丹的殘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極其錯誤的形而上學的思想。同學們想一下,盤子里的手還能彈琴嗎?
【導學檢測】
常考考點: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閱讀教材第一段至第三段回答:
1、整體是指由事物的各內在部分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① 的全過程。部分是指構成事物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及② 全過程的各個階段。
閱讀教材第四段至第十一段回答:
2、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1)整體與部分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第一, 二者的內涵不同。第二, 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體居于③ 地位, 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 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④ 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 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2)整體和部分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 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 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 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具有⑤ 的功能。第二, 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 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 部分也制約著整體, 甚至在一定條件下, ⑥ 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第三, 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⑦ 的。
常考考點: 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內部聯系
閱讀教材第十二段至第十八段回答:
正確理解和把握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首先, 要樹立全局觀念, 辦事情要從⑧ 著眼 , 尋求最優目標己其次 , 要搞好局部 , 使整體功能得到⑨ 發揮。
[分析歸納]
三、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1.含義:
靜態——有機統一體 靜態——各方面
整體 部分
動態——全過程 動態——各階段
例:國家(由各省,各歷史階段組成)人(各器官組成;幼年、青年、中年組成)
學校——班級——學生
2.對立統一關系
⑴相互區別
①含義不同
②地位不同:整體處于統率的決定地位;部分處于從屬地位。
③功能不同
a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b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c當各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分析]:①含義不同,不能把整體與部分等同起來;坐進觀天,青蛙可笑之處在于把部分當作整體;盲人摸象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②正因為地位不同,因此要求我們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③a:表;人能思考,說話,運動;魚網捕魚。
b:田忌賽馬 體育比賽 下象棋 三個火堆
在嚴寒的冬天,有一群人點燃了一個火堆,但誰也不去撿柴,結果凍死了;又有一群人點燃了一個火堆,他們都去撿柴,結果都凍死在路上;第三群人不同,他們分為兩組,輪流撿柴輪流取暖,結果擺脫了困境。
例2:循環經濟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是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
例3:XX年7月23日,楚雄州成立了中學政治教師沙龍,簡稱“中政沙龍”,“楚雄州中學政治課教師之家沙龍”(下稱“沙龍”),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xx大精神為指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主題,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進一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資源共享,切實實現我州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更好更快發展。實現區域教學一體化,最難的是消除個人自私主義,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上述材料。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要求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楚雄州地區各中學有密切聯系。它們加強合作是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是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分析]:(調整農業結構 調整經濟結構)為什么要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
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才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一切從實際出發也可)
⑵相互聯系:
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例:球隊——球員----手
相互影響:
例:國興則家興,國破則亡;一著不慎,全盤皆輸;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漫畫木桶原理”所蘊含的哲理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 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例:學校——189班——學生
【注意】不能說整體與部分相互決定;也不能整體決定部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也可叫系統與要素的關系。
3.方法論意義:
⑴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中,整體處于統率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原理)
例:p57漫畫“分工負責”錯在哪里?
[分析]:在處理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時候,要把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處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時,要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三峽移民,抗非)在沿海地區,有些企業走私造假,偷稅騙稅嚴重,導致這些地區經濟秩序混亂。
地方保護主義(沒有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
⑵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任何整體都是有部分組成,部分的變化會影響整體的變化,有時甚至對還會對全局產生決定性影響。(原理)
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中部地區的崛起,國家投資興建在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村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黨和國家為何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總結]:聯系的含義,普遍性,條件性,客觀性,可變性,多樣性——因果聯系,整體與部分。
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央簡政放權,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但是,有的領導干部把局部利益凌駕于全局利益之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報喜不報憂,弄虛作假,欺上騙下,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⑴報喜不報憂,弄虛作假,欺上騙下違背了什么哲理?
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要求,影響了國家決策的科學性,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須加以制止和糾正。
⑵在改革開放中,中央為什么要簡政放權,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任何整體都是有部分組成,部分的變化會影響整體的變化,有時甚至對還會對全局產生決定性影響。在強調局部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局部的作用。——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⑶對中央的方針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什么是錯誤的?
整體處于統率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因此,我們在一切活動中都應該有全局觀念,整體觀念。對中央的方針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違背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原理,只顧局部利益,最終會損害全局利益。
[哲理故事]: 逃跑
一個戰俘得了一種病,左手被截掉了,他請求敵人把他的左手送回他的祖國。敵人很感動,就照做了。不久他的右手也被截掉了,他也請求將右手送回祖國。再后來他的左腿也被截肢,這一次當他要求把腿送回祖國時卻遭到了拒絕。
他很不明白,問敵人為什么前兩次可以而這次就不行呢?敵人很鄭重地說:“我們懷疑你在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地逃跑。
【點評】 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是指由事物的各內在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指組成事物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要素及發展全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整體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由部分組成,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任何部分離開了整體,它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此戰俘的手腳因病而被截掉,被截掉的手腳也就失去了手腳的功能,就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身體的一部分。而敵人卻否認整體是由部分有機構成的,并“鄭重”地認為脫離了整體的部分還具有部分的功能,這與現實產生強烈地反差,因而搞笑。
[課堂練習]:(見活頁上)
[課堂小結]:
[教學隨筆]:
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篇2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識記:整體、部分兩個概念。
理解:整體與部分的區別和聯系。
運用:運用整體與部分關系的原理和方法論,做到辦事情既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佳目標,又要努力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能力方面:
通過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具體事實和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結論(例如:從中醫治療病人的方法中,總結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辯證施治,進而總結出我們在一切活動中都要有全局觀念和整體觀念,提高抽象、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整體與部分關系原理的學習,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如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關系;全面開放市場、反對地方保護主義等,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
教學重點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教學難點
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選擇最優方案,以求實現最優目標。
教學方法
情景——問題——回答——講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戰國時期刺殺秦王的而且比較有名的人是誰?是誰派他去的?(荊軻。燕太子丹。)
對。據說燕太子丹為了要荊軻刺殺秦王,于是他百般討好荊軻,在臨行的宴席上,太子丹特意叫來一個能琴善樂的美女為荊軻彈琴助興,荊軻聽著悅耳的琴聲,看著美人那纖細、白嫩、靈巧的手,連忙說:“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愛其手”。聽著荊軻的稱贊,太子丹立刻命人將美人的手斬斷,放在盤子里,送給荊軻。
這則故事,一方面說明了太子丹的殘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極其錯誤的形而上學的思想。同學們想一下,盤子里的手還能彈琴嗎?
(盤子里的手,失去了人手的意義,再也不能彈奏美妙的樂曲了。)
教師導入:作為人體有機組成部分的手,如果離開了人這一整體,就不再是一雙靈巧的手了。它啟示人們:辦事情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這就是本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三、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首先,我們從古、今兩個典型的事例,感性地了解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聯系的重要性。
例 i,《夢溪筆談》中的丁謂修建宮殿的事例。
這個事例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而且說明了只有正確的處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才能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最優效果。
例2,“上海,國有工業資本大重組”(參見《半月談》 年第15期):目前,上海國有工業正突破老體制的束縛,進行資本大重組,構造上海工業新的優勢,不到一年時間,全市工業資本重組從三個方面大規模展開:一是國有資產從回報率低的地方,向高效益領域實行戰略性大轉移,資本、生產的集中經營迅速加快。如:上海機床行業過去有幾十家廠分布在市區,不少廠還占有著上海最好的黃金地段,但由于生產上各念各的經,優勢難以發揮。機電控股(集團)公司,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把市區的生產點集中搬遷到廠房空礦的上海機床廠,統一調整布局和產品結構,形成一個新的“機床城”,而在市區的生產點又通過土地置換,盤活存量,獲得一批可觀的改造資金,結果本來需要花三年時間,2億投資改造的老行業,如今只用8個月時間、3000萬投資就形成新的規模經濟,顯示了公有制經濟在資產流動和重組中的優勢......資本大重組給上海國有工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從上述兩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自覺地認識和運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1.整體和部分的含義
整體與部分,又稱全局與局部,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系的一種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兩個方面,大到宇宙天體,小到一個基本粒子,不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思維領域中的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
整體是指由事物的各內在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指組成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要素及發展全過程的某一個階段。
整體的含義,在空間角度上看,它是有機統一體,從時間上看它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部分的含義,在空間角度上看,它是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從時間上看它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的某一個階段。理解整體和部分的含義,必須從時間空間兩個角度去把握。
凡屬于要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局。
——毛澤東
幫助學生理解毛澤東的這段話。
然而,要把握整體與部分的含義,我們必須懂得二者的關系。
2.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是事物聯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養和樹立全局觀點、整體觀念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的重點。只有抓住這個重點,并突出這個重點,才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學會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最優目標。
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既區別和聯系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對這一問題,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1)整體與部分互相區別。
①二者的內涵不同,二者有嚴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二者不能混淆;
②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有三種情況)。
(2)整體與部分互相聯系。
①二者互相依賴,各以對立的存在為前提。
②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變化影響部分,部分的變化也影響整體。
③二者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3)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也可以叫做系統與要素的關系。
(1)區別
首先,含義不同。在同一事物中,整體和部分有嚴格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請同學們想一想:“坐井觀天”為什么被當作貶語來使用?用本課所學觀點來解釋,它主要在于混淆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把部分當作了整體。
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般來講整體處于統帥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
其功能不同具有三種情形(邊引導學生看書邊講述):
第一種情形是,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構成整體的部分在單獨存在時,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
例一:氫氣、氧氣化合成水,而水具有氫和氧所沒有的性質
例二:兩根木棒能夠組成一雙筷子,一雙筷子可以搛菜,但任何一跟木棒都不具筷子的功能。
第二種情形是,整體的功能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這有一個前提,就是: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干各部分功能之和,選擇最優方案,實現最優目標。
在這兩個難點中,前者涉及系統論中"結構和功能"的問題,后者牽涉到"優選法"的理論問題。這些理論知識學生又沒有學習,理解起來有難度。
整體功能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這只是說明了整體和部分功能中的一種情形,不能把它隨意擴大范圍,認為在任何條件下都是整體功能大于各個部分的總和,這是錯誤的。只有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才會大于各部與功能之和。這里分析時,可舉一些具體事例,如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我國當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等。
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中,整體處于統帥的決定地位,我們的一切活動都應該有全局觀念和整體觀念。在選擇方案時,要求人們從整體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中,綜合地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以實現最優目標。人們常說的“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就是選擇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說明。
第三種情形是,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1:古代有人在河邊看到一張捕魚的網,捕到的魚都是魚頭鉆到網絲眼中,于是它回家用一截截短繩結成許多個互不關聯的像網眼一樣大小的小繩圈,投入河中,結果一條魚也沒有捕到。
提問:單個網眼為什么捕不到魚,而一張大網則能捕到?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因為它不懂得捕魚的網雖然是一個個網眼組成,但是網中的網眼是相互制約的連接在一起的,因而使網的功能上具備了單個網眼所不具備的功能。這說明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師:構成整體的部分單獨存在時,只具備自身的功能。當許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構成有機整體時,就會產生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這是整體與部分功能不同的第一種情形。那第二種情形又如何?(學生看書)
拿破侖回憶錄:2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3個法國士兵,100個法國士兵與100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300個法國士兵大多能戰勝300個馬木留克兵,而1000個法國士兵則可戰勝1500個馬木留克兵。
提問:為什么會出現如此變化呢?(法國士兵紀律嚴明,能夠相互配合作戰,充分發揮整體的功能,所以法國士兵由敗到贏。說明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教師追問: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整體和部分功能不同的第二種情形。那組織紀律渙散的,配合松懈的1500個馬木留克兵為什么會敗給法國士兵?這又說明 什么?
生: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
到發揮而使力量削弱,甚至抵消,使整體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師:剛才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這就是整體和部分功能不同的第三種情形。
到這兒,我們一起學習了整體和部分功能不同的三種情形。有那位同學能夠就我們剛學的三種情形分別再舉一些事例來說明?
學生回答: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鬧鐘會報時,而分針不會。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我班學生的球技一般,但配合默契常勝其他球技較高的班級。中國足球隊能夠沖出亞洲,與主教練米盧精心安排最佳隊員陣容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一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教師歸納:很好,整體不僅在功能上與部分不同,而且在地位上也是不同的,整體處于統率和決定的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因此,亞里士多德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整體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但,他的這句話是否是符合一切情況的永恒真理呢?
“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有水喝”。
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整體的功能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2)聯系
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整 體 與 部 分
區別 ⑴含義不同,二者有嚴格的區別。在同一事物中,整體就是整體,部分就是部分。
⑵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①整體具有部分沒有的功能;
②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聯系 ⑴二者互相依賴,各以對方存在為前提;
⑵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變化影響部分,部分的優劣變化與影響整體。
⑶二者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3.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與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全局和局部的關系作為一對古老的范疇稱為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作為現代系統論的新概念,又叫系統和要素的關系。(條件好的學校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系統論的知識。可參考《科學技術史講義》等。)
因為這兩對關系具有共性方面,即兩對關系都是強調整體性原則,都是互相依賴等,所以說,在一定意義上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也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因為兩對關系是有區別的,不能完全等同起來。
系統和要素的含義:系統是指諸要素相互聯系的整體,要素是指組成一個整體的相互作用著的部分。例如,原于就是一個系統,電子和原子核則是構成這一系統的要素。
我們已經學習了整體和部分關系、系統和要素關系的原理,這一原理是正確處理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理論基礎,正確把握這一原理對于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學習整體和部分關系、系統和要素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l)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中,整體或系統處于統帥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所以在一切活動中,要求我們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出發,選擇最佳行動方案,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
學生閱讀書上事例,幫助學生理解鄧小平的“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和漫畫。
(教師也可介紹一些實例,如淮河污染、塔里木河斷流、私屠亂宰等,這些實例都說明了地方保護主義給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危害。)
昔日醫者,自謀能治駝曰:“如弓者,如是者,如曲環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知矣。”一人信焉,而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上,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躒者,駝者隨直,也復隨死。其子鳴欲情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教師提問:這位醫生犯了什么錯誤?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這位醫生犯了不顧全局,不從整體著眼的錯誤。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我們一切活動要有全局觀念和整體觀念,這是因為整體與部分關系中,整體處于統率地位決定的。課本上的丁謂從整體著眼,從而“一舉三得”就是最好得說明。
(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由于整體和部分存在著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關系,所以要達到整體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結果,就必須在強調局部要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十分重視搞好局部,發揮局部的作用。例如: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存在著東西部發展差距拉大的問題。如果西部長期貧困落后,最終會影響全國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本世紀前半葉要逐步縮小差距,后半時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可見,只有西部經濟也發展起來,我國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才能實現。
在學習了上述內容后,請同學們按照整體優化的原則,為辦某件比較復雜的事情設計一個方案。(前后同學可以商量,設計哪方面的方案都可以。教師可以給提示,如:設計一個最佳足球陣容;又如:在校運動會上,你們班如何報名,才最有可能奪得團體總分優勢?你如何合理的安排各科的學習時間?如何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等等。)
課堂小結
通過三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等哲學原理,特別是對聯系的多種形式之中最重要的因果聯系和整體與部分的聯系的理論及方法論有了具體的認識;按照這兩對關系原理的要求,人們在實踐中,既要提高自覺性和預見性,又要善于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
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篇3
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整體、部分概念,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方法論意義即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
能力目標:培養能用實例表述整體與部分關系的理解能力。學會按照整體優化的原理,為辦某一事情設計方案的應用能力。
覺悟目標:通過學習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原理使學生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
教學重點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教學難點
整體的功能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選擇最優方案以求實現最優目標。
教學方式
案例教學。
導入:今年在德國舉辦的XX年世界杯足球賽,同學們都十分的關注,很多同學都觀看電視轉播,雖然沒有中國隊參賽,很遺憾,但還是以極大的熱情為自己喜愛的球隊和球員歡呼助威。請同學說說你喜愛的球隊和球員。
學生:列舉喜愛的球隊和球員:英國的貝克漢姆、魯尼,法國的齊達內,巴西的羅納爾多、羅納爾迪尼奧、卡卡,德國的克洛澤、巴拉克等。
出示:球星和球隊的圖片
教師:看得出同學們喜愛一個球隊往往和這個隊的球員是密不可分的。足球就是一項既依靠個人能力又需要集體力量的運動。一個球隊就是各個球隊隊員相互配合構成的有機整體,而球員是組成球隊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們來探討一下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三、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1、整體和部分的含義
整體:是指事物的各內在部分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發展的全過程。
部分:是指構成事物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及發展全過程的各個階段。
教師:在此次世界杯的比賽中有一只球隊被稱為“五星球隊”、“魔幻四重奏”的是哪一只球隊?
學生:巴西隊
教師:集全世界萬千球迷寵愛于一身的巴西隊、擁有最多受人喜愛的球星的巴西隊,在1/4比賽中敗在了整體組織嚴密的法國隊面前。同學知道的、同學喜愛的巴西隊球星有哪些?
學生:大羅、世界足球先生小羅、阿德里亞諾、卡卡等。
教師:確實很多,法國隊卻在賽前不被眾人看好,我們來看看這場比賽的剪輯。
出示:兩隊陣容:巴西(4-3-2-1):1-迪達/2-卡福(76'13-西西尼奧),3-盧西奧,4-胡安,6-卡洛斯/19-儒尼尼奧(63'7-阿德里亞諾),17-吉爾伯托-席爾瓦,11-澤-羅伯托/8-卡卡(79'23-羅比尼奧),10-羅納爾迪尼奧/9-羅納爾多。
法國(4-2-3-1):16-巴特斯/19-薩尼奧爾,15-圖拉姆,5-加拉,3-阿比代爾/4-維埃拉,6-馬克萊萊/22-里貝里(77'9-戈武),10-齊達內,7-馬盧達(81'11-維爾托德)/12-亨利(86'14-薩哈)。
出示:比賽剪輯
教師:看過球賽,同學如何評論這場比賽,巴西隊輸在何處,法國隊為什么會贏?
學生:討論(巴西的大牌球星們表現不佳,法國有齊達內等)
教師:我們來看看法國人自己是如何評論的,世人又是如何說的。
出示:法國主帥多梅內克:在稱贊齊祖的同時再次強調了整體的力量。“我不感到任何吃驚,因為這個表現是他贏得的,齊達內能發揮這樣的水平,我覺得很正常。我們這支隊由很多好隊員組成的,他們的表現都很好。我想說的是,這場比賽不是由齊達內來終結的,而是齊達內一直在這個團隊之中。”尤其是世界足球先生小羅,“我們并沒有專門對羅納爾迪尼奧進行專人盯防,”多梅內克說,“我們是靠整體的防守來遏制他的威力。”“亨利擔當箭頭,齊達內馬克萊萊一攻一守統率中場,名氣不及前三位球星但絕對實用的加拉斯坐鎮防線,這4人構成了法國隊的中軸線。”
“法國需要一場偉大的比賽,我們做到了。我們清楚在體力和身體對抗上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我們也做到了。所有隊友一起戰斗,一起拼搏,法國配得上這場勝利。今晚太美好了,我們希望能繼續下去。”齊達內的話簡短,卻有力。
攻入致勝一球的亨利說:“法國踢得很好。這場勝利不是偷來的,我們的戰術很完美,大家踢得也很完美。”
媒體評論:一宗罪:巴西整體何在 巴西隊從未捏合成一個整體,在本場賽前,媒體批評巴西隊打得丑陋,說巴西打法難看,與說英格蘭打法難看并不相同,因為巴西隊骨子里從來就不想打防守,而是想進攻但根本打不出來。說巴西丑陋不是因為他們保守,而是他們缺少整體。二宗罪:用人有誤。三宗罪:迷信大牌替補成擺設
貝利認為是法國隊的整體戰勝了巴西隊的個人。他說:“今天,法國隊的表現無疑是更好的。結果再次證明,僅僅依靠高超的個人技術難以組成戰斗力強大的球隊。這屆比賽,巴西隊只有個人,而沒有團隊。”
教師:從同學們和世人的評論中不難看出一支球隊要想在比賽中勝出,整體的力量是最重要的,為什么?
學生:戰勝巴西的比賽中,齊達內送出助攻,亨利制造絕殺,馬克萊萊和維埃拉豎起屏障,而在防線上,加拉斯的貢獻都是非常重要的,只靠亨利一人是無法完成的。
教師:由此可以看出球隊和球員的地位和功能是不能等同的,僅僅靠個人技術難以組成戰斗力強大的球隊,球隊整體居于主導地位,具有球員根本沒有的功能。巴西、阿根廷從來都是世界杯參賽隊中天才最多、陣容最豪華的球隊。但明星云集并非好事,堆徹球星就像一頓暴飲暴食,來不及好好消化便被撐死。法國隊在上一場八分之一決賽的集體大爆發后,他們全隊都調整到了一個最佳的狀態。他們在那場比賽里邊確定了自己的主力陣容,真正在這套陣容里做到了人盡其才。
2、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1)區別:二者有嚴格界限;地位和功能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教師:同學如何評價法國隊的齊達內?
學生:雖然不是由他射進球門的,但他是場上的靈魂人物,齊達內有力的中場組織、高超的帶球過人技術和有威脅的傳球成了法國隊取勝的利器等。
教師:齊達內的個人發揮無疑是法國隊戰勝巴西隊的首要原因。即將退役的齊達內,在這場比賽中竟然重現昔日的大師風范,他的神勇不僅讓觀眾感到驚喜,更激發了法國隊的斗志。因為齊達內,法國隊實現了球星個人與球隊集體的力量協同。由此,我們看出,球隊整體的勝利離不開球星個人的努力,球員的技能也只有在大賽中、在球隊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2)聯系:二者不可分割;互相影響。
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第二: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著整體,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其決定作用。
第三: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
教師:學校就要召開秋季運動會了,我們應如何部署本班的參賽方案?
學生:進行分組推薦參賽人員。
教師:就某組方案進行點評歸納:爭取團體總分在年級名列前茅,充分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發揮其才能是這些方案體現的共同特點。這能體現出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指導意義?
學生:在活動中注重整體、樹立全局觀念,尋找最佳方案。發揮參賽同學的才能,爭取團體成績。
教師:為什么有如此考慮?
學生: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中,整體處于統率的決定地位。團體前三名才有獎勵,在年級才有光彩。
教師:歸納學習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3、方法論意義
(1)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教師:看得出,同學為這次運動會設計的方案都是從班集體這一整體角度出發,綜合的考慮了參賽同學的特長,跑步的、跳高的、跳遠的、各盡其能,并且合理的安排了他們的參賽項目,因為大家都知道,我校的比賽項目每人只能報兩項,像李同學,跑步、跳高、和跳遠都是強項,但只能參賽兩項,在設計參賽方案中,讓他參加兩項穩拿第一的項目,跑步和跳高,避讓了與跑步比賽時間相同的跳遠比賽,保存體力,又能為團體總分做出巨大的貢獻。這確實體現了同學們立足整體,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教師:那在接力比賽中你們的出場順序又是如何考慮的呢?
學生:班級中李同學和劉同學是跑得最快的,在年級都是數一數二的,他們安排在第一棒和最后一棒沖刺,接力比賽肯定又是第一,去年就是這樣的情況。
教師:同學還是很有經驗的,知道把這兩位同學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又會為我班的團體名次添保障。這也就是說,局部功能搞好了,才能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整體是由部分組成,部分的變化會影響整體的變化。
(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教師:希望我班今年秋季運動會,按照同學們設計的參賽方案能取得好的成績。
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篇4
第三框 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學法指導】
理解:整體部分的概念;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
了解:系統和要素的含義
學會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重點: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及其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導學檢測】
常考考點: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1、整體是指由事物的各內在部分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① 的全過程。部分是指構成事物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及② 全過程的各個階段。
2、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1)整體與部分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第一, 二者的內涵不同。第二, 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體居于③ 地位, 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 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④ 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 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2)整體和部分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 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 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 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具有⑤ 的功能。第二, 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 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 部分也制約著整體, 甚至在一定條件下, ⑥ 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第三, 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⑦ 的。
常考考點: 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內部聯系
正確理解和把握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首先, 要樹立全局觀念, 辦事情要從⑧ 著眼 , 尋求最優目標己其次 , 要搞好局部 , 使整體功能得到⑨ 發揮。
【考點達標】:
1、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i+we=full i”(“我+我們=完整的我”)。從世界觀上看,這句話包含的主要哲理是( )
a.整體決定部分,整體高于部分
b.整體由部分組成,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
c.整體離不開部分,有時部分也起決定作用
d.部分離不開整體,部分只有在整體中才有意義
2、俗話說:“花在樹則生,離枝則死;鳥在林則樂,離群則悲。”這句話的哲理是 ( )
a.整體和部分的聯系是普遍的 b.局部的性質和意義的體現離不開整體
c.既要通觀全局,又要重視局部 d.事物的存在與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3、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事者,不足以謀一時。”這句話告訴我們( )
a.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多種多樣的 b.必須重視局部的作用
c.必須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 d.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4、“投入600多億資金,水質卻回到原點,淮河XX年治污付諸東流。”部分地方政府片面強調經濟利益,導致治污成效甚微。上述情況的出現是由于( )
①割裂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②部分結構的狀況會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 ③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具有整體的功能 ④違背了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顧全大局的要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一些人把城鄉喻為人的兩條腿。現在農村這條腿短,不補齊這條短腿,我國經濟就走不穩,就很難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可能被這條短腿拖了后腿。上述材料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a.整體決定部分,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b.關鍵部分的性能狀態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c.一事物和周圍其他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無條件的
d.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
6、一只桶邊由長短不一的多塊木板拼合而成的水桶,其容量只能取決于最低的那塊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須加高最低的那塊木板。這說明( d )
a.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b.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
d.整體和局部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
【高考演練】
1、(08寧夏卷)21.“100-1=0” 被一些管理學家奉為定律,意在提醒人們防止因1%的錯誤導致100%的失敗。“100-1=0” 蘊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決定整體,整體的性質決定于部分的性質 ②整體決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決于其在整體中的地位 ③整體與部分相互制約,關鍵部分的功能關系整體的成敗 ④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部分的作用有時大于整體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8廣東卷)25.在創建衛生城市活動中,某小區居民全員參與共建文明小區。居民舉止與社區文明的關系體現的哲學原理是(b)
a.部分依賴整體 b.部分影響整體
c.部分與整體相互轉化 d.部分與整體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常用原理】
原理名稱: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原理內容: 唯物辯證法認為, 一切事物都是由各個局部構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 局部離不開整體, 整體高于局部。
方法論: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 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 尋求最優目標; 搞好局部, 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錯誤傾向: 只考慮整體利益, 忽視局部利益或只重視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體利益于不顧, 把整體與部分割裂開來。
原理運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