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了解是南亞面積最大國、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及世界農業大國,人口、民族、種族復雜;
2、根據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分布圖,初步學會分析南亞地區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及其影響;
3、通過分析地形、氣候圖及農作物種類分布圖,分析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4、通過講述獨立前后的經濟概況,使學生認識到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了解工業的發展狀況及主要的工業區。記住的主要城市。
5、了解的人口壓力,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
教學建議
關于的教材分析
是南亞面積和人口第一位的國家,所以其自然條件與南亞的差不多,為了避免重復,本節重點突出了的人文地理特征。
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古代的疆域與現在的疆域不同。為避免將地理課上成歷史課,重點從古代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產、宗教與語言等方面闡述。
在“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部分,主要側重農產品的分布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分析經濟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人口過度增長對農業生產的壓力,辯證的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對于“發展中的民族工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同時明確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也是密不可分的。進而了解主要的城市。
農業歷史悠久,礦產資源豐富,有發展經濟的良好條件,但是只有在獨立后經濟才有較快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
關于的教法建議
是世界地理中接觸到的第一個世界文明古國,首先應使同學了解文明古國的含義,了解燦爛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可布置學生提前查找資料進行演講,或通過媒體資料介紹的文化、藝術、建筑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使學生了解的近代歷史狀況,為后面經濟發展打基礎。
對于的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1、分析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2、讀圖分析農業生產的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3、歸納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國,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得出人口增長過快對農業生產壓力大
對于工業生產與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談話討論法,重點培養觀察、分析“礦產資源和工業分布圖”的能力:
1、有哪些工業部門?
2、工業區主要分布何處?為什么?
3、主要的工業城市有哪些?
4、歸納表格
關于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教學難點 】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用具】景觀圖片;地形與降水圖;農作物分布圖;人口增長曲線圖
【教學過程 】
(引入)展示景觀圖片(也可為相應的投影片),這是哪個國家的?
(板書)第二節
(提問)談談你對的了解
(學生自由回答)
(總結板書)
一、世界文明古國
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民族與宗教
(引申提問)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除了外,還有哪幾個?大家知道這四個國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嗎?(課外知識—緊鄰大河)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注意總結)農業—生活—交通
(承轉)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一個國家農業發展對環境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地形和氣候兩方面,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認為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及不利條件分別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光熱(位于熱帶,光熱充足)、水(降水適宜較好,多就澇災少就旱災)、土(土地肥沃,廣闊的沖積平原,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提問,出示農業分布圖)
主要農作物有什么?
根據地圖及所學內容分析農作物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等因素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發展農業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板書)二、農業生產與人口壓力
1、農業發展的條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
農作物 | 分 布 | 與地形、氣候關系 |
水稻 |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 水稻需水較多,平原降水充足 |
小麥 |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區 | 小麥棉抗旱能力強,棉花后期生長需更多光照,這些地區光照足,降水較少,地勢和緩 |
棉花 | 德干高原西北部 | |
茶 | 東北部 | 雨水充足,有排水較好的低山 |
黃麻 | 恒河三角洲 | 地勢低平,氣候濕熱 |
(提問)是個農業大國,但是糧食出口較少,請分析原因?
(出示人口增長曲線圖)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
人口增長太快,數量巨大,急劇增長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對農業生產構成很大的壓力。
(引導討論)如何解決人口與糧食的矛盾?(開放性問題)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提高科技種田;提高單產;培育良種;修水庫等等
(板書)3、人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歸納板書)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文明古國
二、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農業發展的條件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
人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第 1 2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