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
試想,假如地球不是斜著身子,而是直著身子,也就是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夾角是90°,那太陽直射點還會移動嗎?
為使問題更簡單明了,教師將地球運行儀的地球儀取下來,換上一個皮球來演示。
搭建一知識臺階,幫助學生理解。低臺階、高密度。
學生思考后回答:不會移動,始終在赤道上。
太陽直射點始終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獲得的太陽熱量會有變化嗎?
沒有。
沒有熱量的變化,會不會有氣溫的變化?不會。
地球在一年中沒有氣溫的變化,會不會有季節的變化?
不會。
由此看來,正是因為地球斜著身子公轉,才會有太陽直射點的來回移動,才會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陽熱量不同,才會有寒暑往來,于是就產生了四季。
這就解釋了我們上節課留下的疑問。
關于四季的產生,我們結合教材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來詳細具體地解釋一下。
通過設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反問,來加深學生對難點的理解,也可以使學生養成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①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時,大約是6月22日前后,請大家想,這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時間最長,夜晚時間最短,也就是晝長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晝時間越長,在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長到24小時都是白天,這就是極晝現象。這一天我們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時把夏至目前后的6、7、8三個月,規定為北半球的夏季。
這一天,南半球的情況完全相反。
②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晝夜長短情況與夏至日完全相反。習慣上,規定12、1、2為冬季。
③當太陽直射點兩次在赤道上時,分別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與南半球相等,晝夜長短也相等,即晝夜平分,因此把這兩個節氣分別叫做春分和秋分。人們習慣上規定3、4、5月為春季,6、7、8月為秋季。
引導學生讀圖,通過讀圖,加深對地球公轉過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學生就剛才的解釋填表,進行總結并檢測學生的理解情況。
日期 陽光直射的地點 晝夜長短情況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及時對難點加以鞏固。
為進一步鞏固知識,請學生用實際感受來驗證所學。
我們當地一年當中,白晝時間一樣長嗎?如何變化?(不一樣。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
承轉: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緯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就有差別,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別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讀教材圖1.20地球上的五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