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2.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是這一小節的核心。首先要指導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從陸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確不同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類型,再引導學生找出主要地形區,觀察其位置和海拔。最后總結出一個區域的地形特征。指導學生完成第5頁的活動
3.閱讀材料"亞洲地理集錦"中所提及的地形區和湖泊,應逐一讓學生在圖6.5"亞洲地形圖"中找到,并說明這些地理事物的特點是如何表現在地形圖上的。通過這些描述,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如何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判斷不同的地理事物。可請不同組的同學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4.地形剖面圖的判讀可以作為對已經得出的亞洲地勢特征的一種驗證。教學中可以設計為:參照"亞洲地形圖",學生想象一下沿北緯30°的地形剖面圖會是什么樣子,甚至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幅草圖,然后與教科書上的剖面圖進行比對,看看這幅剖面圖與學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處,哪些不同之處。然后請學生用這幅剖面圖解釋亞洲的地形特點。可以提示學生計算這條剖面線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勢高低的分布規律。在此基礎之上,再要求學生分析北美洲沿北緯40°的地形剖面圖。
5.亞洲的河流分布與地形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學設計可以先讓學生在地形圖上找到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再得出河流呈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復雜的氣候】:這一小節的教學中,一是要注重各種地理圖像的應用,二是要將氣候和位置、地形以及農業等地理要素聯系起來研究。
1.亞洲氣候的特點,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讀 "亞洲的氣候類型圖"和"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來總結。結合活動1的第(4)和(5)項內容進行分析氣候復雜的成因。
2.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是本小節的另一個重點。可引導學生分析閱讀材料"被淹沒的土地",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同時可以聯系我國的實際情況,簡要說明季風氣候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3.在分析了亞洲氣候特點之后,應總結分析一個大洲的氣候特點的方法和步驟。可以提示學生從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哪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等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再把這種方法應用于非洲。應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本節最后可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從而學會分析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的方法
第二節 人文環境
1、 內容分析
就本節而言,教科書劃分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的差異"三個部分,主要體現的是區域之間的差異。第一部分著重講述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差異,后兩部分重點體現了亞洲內部的差異。緊緊抓住"差異"這條主線才能將本節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此外,教材還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圖表和數據,這也是人文環境研究的重要手段,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資料、總結規律的能力。
2、教學建議
本節是學習區域人文環境的第一節,與上一節一樣應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一方面認識亞洲的人文環境,另一方面學會對某一區域人文環境進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新課引入】:搜集亞洲不同民族的服飾(事物或照片),根據第一節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境的特征,請同學們猜一猜穿著這些服飾的民族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個區域用這樣一個"猜猜看"引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切入了本節課的主題──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