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人口最多的大洲】: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完成活動1,總結出亞洲人口眾多的特征。教會學生利用地圖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
"人口眾多"會對資源和環境帶來什么問題呢?這個問題可以在帶領學生進行活動2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完成聯系框圖的填充,同時應提出思考問題,"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鼓勵學生自己繪制出良性循環的結構圖。
以"亞洲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通過角色扮演,體驗亞洲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同時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多樣的地域文化】
關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內容相當豐富。本小節的重點是這些文化現象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活動1可投放感性材料,讓學生說出: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教給學生觀察順序和思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可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和競爭合作意識。
活動2可以在學生課下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扮演亞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紹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也可以用游戲的形式,一個組介紹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其他組猜猜這個民族分布在亞洲的什么地方。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經濟發展差異】
不同的國家由于自然、歷史、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發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也是不同的。引導學生讀圖6.18完成活動1。可通過對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亞洲各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關于各國經濟發展差異的形成原因。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材料,選取一些典型案例,運用影視素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說明各國經濟發展的道路是不一樣的
圖6.19是一幅具有三軸坐標系的統計圖表,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教材中的三個問題是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計的。第一層次以日本為范例,既給了在坐標系中的位置,也給了具體的數據,指導學生通過日本的數據認識這個坐標系。。第二層次韓國和印度是讀圖填數據;第三層次泰國和緬甸是讀數據填圖,難度最大。在教學中注意分層次教學,是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最后通過總結可以得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惟一標準,國家的產業結構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從地理圖表和數據中發現規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在這里一定要著重培養學生從數據中總結規律的能力。
三、全章知識結構圖:(基礎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