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及答案全冊3
知識結構:
第15課 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
學習重點和難點
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點。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課的難點。
課堂導入:
80年代,詩人紀宇在《風流歌》里寫道:“張騫通西域,我在鞍前。鑒真東渡,我在船后。”我國古代歷史上涌現了很多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西漢時的張騫便是我國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險家。他是怎樣歷盡艱險不辱使命兩次出使西域的?他這一活動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什么影響?
自主學習:(用15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本,找出下列問題并記憶。)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的含義:__________________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時間:________________
③困難:______________④結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
③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強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①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職權范圍:________________
二、絲綢之路
1、開通時間:____________
2、開通條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漢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張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護
1、基本路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歷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經營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時間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來訪 時間_________ 意義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發現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了什么問題?
精講點撥:
1.教師展示地圖《西域形勢和張騫通西域路線》,結合地圖說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問題:“有誰知道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對張騫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進行評價,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最后進行歸納:成功者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即:有膽、有識、有行、有恒。
2.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概括出“這個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新物種有哪些,漢族的哪些技術和物品傳入西域”?可以結合本課“活動與探究”第2題的插圖,通過提問加深印象。
3.可以通過講述的方式,突出強調西域都護的設置,解釋“都護”的含義。
4.讓學生在教材《絲綢之路》的地圖中指出路線。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先講清陸上絲綢之路的基本路線,再通過地圖指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致路線,并指出海上這條線隨著遠洋技術的提高,不斷地被拓展。這兩條商路是中國和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可以在此用幻燈或計算機打出絲綢之路的地貌:荒無人煙的戈壁和沙漠地帶,茫茫無際的大海和滾滾波濤,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認識絲綢之路的艱辛。絲綢之路的得名,是因為中國的絲綢最初由陸上道路運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為中國輸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貢獻卻是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最顯著的例子便是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后來都是由這條絲綢之路傳入西亞再傳至歐洲。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東傳入中國的。因此可以說,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這兩個文明的相互滲透。目前,絲綢之路的研究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專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