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zhàn)-
學生根據(jù)掌握的資料講王昭君的故事。
課前要輔導學生,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增加學生從教材和課外有關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講的很好。
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處,有一座著名的昭君墓。墓上草色青青,樹木蔥翠,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格外耀眼,墓前豎立著董必武的詩碑,詩中贊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同!绷碛惺窌涊d,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請大家結合這兩段材料,說說昭君和親的歷史作用?
學生討論后回答:
昭君出塞給北部邊境帶來了長時間的安定,促進了漢族和匈奴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讓學生暢所欲言,注意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歸納能力。
大家根據(jù)前面所學知識,我們對比一下:
昭君出塞和漢初的“和親”政策有什么不同?
漢初的“和親”政策是被動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謂“和親”來換取邊境一時的安定,其原因是漢初的國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在西漢國家強盛的基礎上進行的。他不再是被動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結合,他帶來的不在是短暫的邊境安寧,而是民族融合的長久的和平。
發(fā)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增強學生從教材和課外有關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大家談的很好,昭君出塞給北部的邊境帶來了長久的安定。有史書記載: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大屏幕出示這句話)王昭君也成為千古傳誦的和平使者。
下面我們把本課小結一下。本課我們學習了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zhàn)。在匈奴興起的過程中,我們重點講了杰出首領冒頓單于和他的主要功績。另外我們講了漢武帝時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朝和匈奴無論是在戰(zhàn)還是在和的時期,都促進了兩族之間的交往。特別是在昭君出塞后,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邊境貿(mào)易等加強,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發(fā)展。民族友好交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通過這課的學習,我們大家明白了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教師邊小結邊出示本課的板書)
學生邊聽老師小結邊認真看屏幕的板書。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匈奴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民族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提高學生用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最后我們一起來看一道題:
今天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匈奴族嗎?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今天我們?yōu)樽鎳髅褡宓拇髨F結應做些什么?
學生熱烈討論,各抒己見,踴躍發(fā)言。
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歸納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一步印證了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