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教學設計
意圖:讓學生逐漸養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師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習慣,并能體會到通過自己主動學習、思考而解決問題的極大滿足感。
2)稱霸實質。結合書下注釋,談談對“尊王攘夷”的認識;聯系葵丘盟會的史實,體會齊桓公的召集力,進而幫助學生理解諸侯爭霸的實質。
意圖: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了解歷史實質的能力。教給學生看待歷史現象的角度和方法。
(2)晉楚爭霸
1)結合書中材料講講“退避三舍”的典故,
意圖:讓他們對晉文公這個人物有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為晉楚爭霸,了解楚莊王爭霸的艱巨性和持久性埋下伏筆。
2)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么?城濮之戰(晉勝楚敗。是我國歷史上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晉文公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3)楚莊王問鼎中原。楚國稱霸之心由來已久。“王”的稱呼、問鼎中原的典故(學生講故事)
意圖:幫助學生認識楚莊王意圖稱霸中原的野心,交代使楚莊王越升為中原霸主的關鍵戰役。
(3)“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結合書下注釋讓學生了解即可,如有時間可在學習完新課之后,引導學生講講吳越爭霸、臥薪嘗膽等故事。
2、“戰國七雄”
1、具體位置。
觀察“戰國形勢圖”,找出七國所在位置,根據七國方位自行編出快速記憶的口訣。(最佳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獨立完成課后自我測評的填圖題,填出戰國七雄的名稱。
意圖:牢記戰國七雄的具體位置,讓學生體驗付出勞動后收獲的快樂。
2、“合縱”“連橫”策略。(外交攻勢)。
1)什么是“合縱”?什么是“連橫”?
閱讀文字,了解“合縱”、“連橫”的概念。看地圖,結合秦和東方六國的地理位置和實力對比,以討論形式分析秦國為什么實行合縱政策,而其它六國實行連橫政策,談談這兩種策略的作用。最后點出秦國的連橫政策,遠交近攻,取得成效,最終滅掉了東方六國。
2)“合縱”抗秦策略失敗的原因。課后材料閱讀:要求學生看材料,然后結合課文想一想,六國合縱抗秦的策略為什么沒有成功?(成語“朝秦暮楚”——立場不堅定,不能團結抗秦)
意圖: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書中的資料幫助學生的理解。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同學之間的討論,完成該問自然水到渠成。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分析、歸納、整理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四)拓展升華 自主發展
課前排分組收集春秋戰國成語、典故,并以你喜歡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如:臥薪嘗膽、寒食節的來歷、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圍魏救趙、宴子使楚……)
形式靈活,鼓勵發揮創造力:
1、講成語故事、歷史典故。
2、編排小話劇。
3、制板報、宣傳畫。
意圖: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空間,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和創造的欲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團隊協作的精神。
(五)課堂小結
如何看待春秋戰國這種戰亂的局面。
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各分裂勢力、地方割據政權為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而進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在爭霸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加強了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也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