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王昭君,名墻,漢代南郡秭歸(湖北興山縣)人。在城南長江西陵峽附近,有個群山環繞的村莊,這就是王昭君的故鄉,人稱昭君村。至今那里還保留著昭君洗帕的香溪、故宅和她喝過水的娘娘井。那里的每一個遺跡都有一段美妙的傳說。王昭君是個農家姑娘,年輕時因貌美被選入皇宮當宮女。她人品正直,入宮后因沒有賄賂畫師,被冷落一旁。
漢元帝下令從宮女中挑選一名,嫁給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在宮里早已聽到匈奴與漢和好的消息,就慨然應召,愿作和親的使者,嫁給匈奴王。臨行前,漢元帝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昭君豐美的容貌,華麗的服飾,震動了漢宮。據說,第一次見到昭君的漢元帝也大吃一驚,后悔不該把這么美麗的姑娘嫁給匈奴王。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讓她同呼韓邪單于走了。漢元帝決定將她許配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容貌豐美,儀態大方,通情識理,深得呼韓邪單于的傾心敬愛,特加稱號“寧胡閼氏”,意思是通過這次和親,將與漢家建立永遠和好安寧的關系。王昭君伴同呼韓邪出塞以后,一直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區幾十年。呼韓邪死后,又“從胡俗”,改嫁給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大閼氏的長子)。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漢匈通好關系。史載當時:“邊城晏(晚)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人民)無干戈之役”,北方邊郡出現了空前安定的景象。這種友好關系一直持續到西漢的終了。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遣使匈奴贈送金幣以通舊好,緩和與匈奴的關系;軍事上,調兵邊塞以守為主,很少出擊。匈奴針對東漢這種局面,仍繼續不斷南侵,間或有使節往來,但這種接觸,無法從根本改善雙方關系。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同漢友好,逐漸內遷。北匈奴仍住在蒙古高原,控制西域,經常派騎兵進攻東漢的邊境。河西走廊的郡縣,常常白天關閉城門。漢明帝時,派大將將竇固等大敗北匈奴,恢復了漢對西域的統治。和帝時,又派大將竇憲帶兵大敗北匈奴。殘眾或降或叛,出沒于天山南北,繼續與漢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屢為邊患,有的部分向西遠遷。其蹤跡直到2世紀中葉才不見于記載。
二、張騫通西域
漢朝把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亞以至更遠的廣大地區,稱為西域。
兩漢時期,西域小國林立,最大的烏孫國有63萬,小國才有幾百人。西域各族多數從事農業生產,少數以畜牧為主,漢初匈奴貴族征服了西域,匈奴貴族對西域人民十分殘暴,如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后,取下他的頭顱做酒器,大月氏人忍受不了這種欺辱和壓迫只得西遷。匈奴貴族還向西域各族人民征收重稅,甚至搶奪財物,引起了各族人民的憎恨。
匈奴貴族還不斷發動對西漢的進攻。為了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漢武帝募人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來夾擊匈奴,胸懷大志、具有探險精神的張騫毅然應募。
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100多人從長安出發,騎馬走在最前面的是張騫,與他一起前進的是張騫的重要助手胡人堂邑父。他們經過玉門關向西,這一地區當時被匈奴控制。張騫及同行的100多人被匈奴扣留了,匈奴貴族強迫他娶當地女子為妻,但張騫始終沒有動搖完成任務的決心。XX年后,他乘匈奴防范不嚴逃出了匈奴控制的地區繼續前進。無邊的沙漠和礫石、惡劣多變的氣候,他們全然不顧,甚至路上找不到東西吃,只好獵取鳥獸充饑,一路倍嘗艱辛,越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來到了大宛,再經康居,行程一萬多里,終于來到了大月氏。大月氏王盛情款待張騫一行,但大月氏已經過定居生活,不想再攻打匈奴了,張騫在大月氏活動了一年多決定回國,在歸國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XX年之久,返回長安時,身邊只剩下在西域娶的胡人妻子和堂邑父兩個人了。張騫這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張騫是溝通漢朝和西域的第一個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