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張騫出使西域,西漢設西域都護,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概念;班超經營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來東漢。
2.了解秦漢和朝鮮、日本的交往。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和回答問題,培養學生表述、歸納史實和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兩漢通使西域,溝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聯系,奠定了我國對新疆管轄的基礎。
2.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古代歷史上的創舉。以他們所表現的精神教育學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東漢與大秦的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聯系;古代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的盛譽和先進文化對東亞鄰國的影響,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和班超經營西域。
2.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
1.數字投影儀。
2.電腦及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圖片:秦始皇端坐在寶座上,一名跪著的侍從雙手舉著盛滿葡萄的托盤獻給他)同學們請看,這是一位同學畫的想象畫。他參照教材,把秦始皇畫得十分傳神,葡萄畫得也非常逼真,可是,這幅畫有一個“歷史”錯誤,你知道錯在哪兒嗎?盡管秦始皇唯我獨尊,富有四海,但當年的他卻吃不到我們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因為葡萄是從西域傳來的,而西域與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漢時開通的。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誰開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絲綢之路是怎樣聞名于世的?秦漢時期,我國同哪些國家有著友好交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板書)。
(二)講授新課
我們先學習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板書)。首先請一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匈奴這個古代的民族。秦漢時期匈奴不斷南侵,中原王朝與匈奴時戰時和,這就直接影響到了河套與西域等地區的發展。
侵同學們仔細閱讀這部分內容,然后填表
時代 戰 和
秦始皇 蒙恬收復河套,移民戍邊
漢高祖 “白登之圍”,戰敗 和親政策
文帝、景帝 和親政策
漢武帝 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
漢元帝 和親政策(昭君出塞)
總的說來,中原和匈奴的戰爭并不能阻止雙方的經濟文化的交往,而雙方的和平共處更是促進了各自的社會發展。
接下來,我們學習張騫通西域(板書)。請同學們看教材及《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此圖制成課件,簡稱《西域圖》)。注意:①西域的概念;②西域分布的國家和民族。(學生回答,同時投影《西域圖》,此時隱去出使路線箭頭。學生答西域概念時,玉門關、陽關及今天新疆范圍的標志閃爍顯示)玉門關、陽關是漢朝的西大門,由此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漢代以來古人統稱之為西域。這里分布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匈奴貴族向各國征收賦稅,榨取財富,把當地人民當作自己的奴隸。教材的小字部分講述了匈奴單于殺死大月氏國王,并把大月氏國王的頭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向西遷徙。這可以說是匈奴貴族殘酷壓迫西域各國人民的典型事例。西域各國人民特別是大月氏人對匈奴無比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