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西漢在西域設置行政機構,過往的商旅得到了保護,這就使漢朝與西亞、歐洲的商路暢通無阻,中國同西方的貿易開始發展起來,張騫的名字因此和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商道緊密聯系起來,這條商道就是絲綢之路(板書)。因此,商路暢通,促進貿易是張騫出使西域的第四個功績。所以,我們不能因張騫沒有實現漢武帝的期望而說他勞而無功。張騫出使西域,是古代歷史上的壯舉,張騫是我國歷史上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溝通西域與內地的聯系,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做出貢獻的杰出人物。
那么,絲綢之路經過哪些地方呢?請同學們看屏幕。(投影《絲綢之路示意圖》,運用3d動畫制成課件,使圖上的駱駝可以活動,通過駱駝的走動顯示絲綢之路的路線,并配上音樂)哪位同學能到前面來,指圖講講絲綢之路的路線?(生答:從長安出發,經過敦煌,然后分為兩條路線:一條是出玉門關,經樓蘭、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條是由陽關,經鄯善、于闐、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這位同學講得很好!可是這條路線太復雜,我們把它簡化一下;敦煌一帶我們稱之為河西走廊(圖中“敦煌”閃爍顯示后隱去,然后閃爍“河西走廊”),而樓蘭、鄯善、于闐(閃爍顯示)這些地方是今天的新疆境內(新疆閃爍),安息(閃爍)就是今天的伊朗,屬于西亞(閃爍),大秦(閃爍)就是古代的羅馬帝國,屬于歐洲(閃爍)。這樣,這條路線可表述為:從長安向西,經河西走廊,再經今新疆境內到西亞,再由西亞到歐洲。那么,這條聯結東西方貿易的通道為什么要稱作“絲綢之路”呢?這是因為,絲綢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公元前6世紀以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生產絲綢的國家。絲綢質地柔軟,輕薄雅麗,是古代希臘人、羅馬人追求的奢侈品,當時誰有一件絲綢衣服,都會引來其他權貴人物的艷羨。正像教材小字部分介紹的那樣,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因身穿絲袍出現在劇場而引起“轟動效應”。后來,身穿中國的錦衣繡服,成為羅馬上層社會的時尚。外國人因絲綢而開始知道中國,因喜愛中國的絲綢而想了解中國。他們稱出產這種精美織物的國度為“絲國”,對“絲國”充滿著憧憬和向往。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這條東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西亞、歐洲各地,這條商路也因中國絲織品享有的盛譽而被稱為“絲綢之路”。近幾十年來,在絲綢之路沿線出土了許多漢朝的絲織品。同學們請看,(投影《漢代絹地刺繡圖》)這是“漢代絹地刺繡”,(投影《西漢錦》)這是“西漢錦”,(投影《東漢羅》)這是“東漢羅”,這些都是在絲綢之路上出土的,這些出土的絲織品圖案工整,色調濃艷,刺繡針法熟練精良,反映了漢代手工業的高度水平,同時說明當時絲綢對外貿易的興盛,是當時中西絲綢貿易的歷史見證。
(三)小結
我們概括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一是一條古道,即聞名世界的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二是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三是出使西域的張騫。他為中西交通的開通和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教案點評:
本課教學設計采用了教師指導學生活動的探究式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發動學生,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體會歷史情境,思考并表達各自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