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以上我們了解了西域的情況,現在老師要問你們幾個問題:①漢初匈奴能夠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匈奴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③西漢初年對匈奴為什么采取和親政策?(生答)同學們回答得十分正確。西漢初年匈奴正處于極盛時期,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而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還沒有足夠的經濟軍事實力戰勝匈奴。無奈采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騷擾。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經過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這時漢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與大月氏結盟,東西夾擊匈奴(投影《西城圖》并有東西雙向箭頭閃爍),這就是漢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目的。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便下詔書招募,小小郎官張騫便脫穎而出。
我們來認識一下張騫。張騫是漢中(今屬陜西)城固人,應召前是個郎官,就是守衛皇帝宮殿的。他的官職雖小,但膽量不小。教材中稱贊他“具有探險精神”。大家想一想,為什么說張騫具有探險精神?請你根據《西域圖》(指圖)為張騫設想一下,張騫此行“險”在何處?(生答)同學們說得很對,當時人不知道月氏國在哪,也不知道有多遠,的確是“探”險。同學們的設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經過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殺掉的危險;要穿過千里荒漠,自然條件惡劣,有被沙漠吞沒的危險。此外還有風餐露宿,饑餓寒冷,風吹雨打以及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敢于應召,需要很大的勇氣,張騫的確是具有探險精神的人。
(投影《“張騫出使西域”圖》,并配送別的樂曲)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畫,它為我們再現了當年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看了這幅圖,我想問同學們,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答)同學們觀察得很細心,根據圖中兩個中心人物的姿態,我們可以看到畫面右側騎在馬上的是漢武帝,他舉起左手表示送別,仿佛在說:希望你不辱使命。畫面左側是張騫向漢武帝跪拜辭行。他身后的兩個人拿著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節”。“節”用木棒制成,上面裝飾著羽毛。這使我們想到張騫此行全權代表漢王朝,可謂任重啊!他身后的馬匹,似乎提示我們,不要忘記當時的歷史條件,這是那時的主要交通和運輸工具。靠騎馬、靠雙腳,完成這數萬里的旅行,可謂道遠啊!
(投影《西域圖》,路線箭頭隨講解閃爍顯示)公元前138年,張騫率一百多人從長安出發,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出了玉門關,就進入匈奴控制的地區。正像同學們設想的那樣,匈奴人捉住了張騫,把他拘禁起來。為了控制他,匈奴人強迫他娶匈奴女為妻。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終沒有忘記漢使的身份,一直珍藏著節杖,盡管節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后來,張騫率部屬逃離了匈奴,越過蔥嶺,到了大宛,又經過康居,最后到達月氏。此時大月氏人已遷到阿姆河,這里土地肥沃,沒有戰亂,一片安樂景象。大月氏人樂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對匈奴人的仇恨。張騫在這里活動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帶著遺憾的心情踏上歸途。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達一年多,后乘匈奴內亂脫身,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此時出發時的百人使團只剩下他和貼身隨從堂邑父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