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張騫此行歷時十三載,屢遭坎坷,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歸。那么,張騫此行豈不是勞而無功嗎?(生答)你們說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處呢?請同學們看下面的教材。(生答)好。同學們基本說出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功績,老師再歸納一下。張騫此行雖沒有完成與大月氏結盟的任務,沒有達到軍事目的,但是此行開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訪問了一些國家,得到了有關西域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并知道他們想與漢朝交往的愿望,這樣就溝通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開通道路,溝通聯系,這是張騫出使西域的第一個功績。此外,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張騫分別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國訪問,西域各族政權也派人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有了交往,又開始了互通有無。漢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產如苜蓿、核桃、胡蘿卜、葡萄的種子帶回長安,葡萄就是這時傳入中原的。大宛的良馬汗血馬以及龜茲的樂曲、胡琴等,也都傳入內地。漢族人民則把自己的生產技術如冶鐵術、鑿井術以及各種生產工具,還有手工業品如絲綢等傳給西域人,這就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那么,互通有無,促進交流,這是張騫出使西域的第二個功績。西域各國和漢朝發生聯系后,他們仰慕中原先進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護。因此,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設置機構,管轄新疆這是張騫出使西域的第三個功績。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繼張騫之后,又出現了一位胸懷壯志、報效國家的人物,他就是班超。我們首先看一下東漢時西域的形勢發生了什么變化?班超為什么出使西域?(生答)對。東漢初年,匈奴分裂成為南、北匈奴兩部分。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威脅東漢北部邊境。并且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通,不許他們和東漢往來。西域各國迫切希望和東漢建立聯系,紛紛派使者到洛陽,要求東漢出兵保護他們,以擺脫匈奴的奴役和束縛。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固(以后我們學兩漢時期文化時將會給大家介紹)的弟弟,從小勤奮好學,立志效法張騫報效祖國。由于家貧,靠替官府抄書維持生活。當匈奴人連年進攻東漢邊境時,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筆,從軍報效祖國。“投筆從戎”這一成語即來源于此。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出使西城后,經過一番努力,他幫助西域各族人民擺脫了匈奴貴族的殘暴統治,使西域大部分地區與東漢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賴的友好關系,和漢朝隔絕了六十多年的西域通道又重新打通了。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西域人民的擁戴。當他奉東漢政府之命從西域撤回時,西域人民苦苦挽留。他只好上書給皇帝,說明情況留了下來,直到公元1XX年,才返回都城洛陽,那時他已是71歲高齡了。班超經營西域30年,他是繼張騫之后又一位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貢獻的杰出人物。講到這里,我想請大家討論一下,從張騫、班超這兩個杰出歷史人物身上,我們學到了哪些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生答)是的,這兩個人物,特別是張騫,胸懷報國之志,為了報效祖國勇于吃苦,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矢志不移。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精神內涵的一部分,是成功人士應具有的一些品格,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