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第二課 與山為鄰第一課時教案
第四單元 第二課 與山為鄰第一課時
一、 教學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場”“如畫的梯田”,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每個山區都有自己的特點,應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區的經驗。同進教育學生要走一條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不能隨意破壞自然環境。因此這部分內容對前一部分內容來講,既有兒立性,又是它的繼續和延伸。
2.課程標準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場的分布情況,以及哈薩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條件來組織安排生產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積極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況。了解梯田對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響,掌握筑梯田種裟的科學性。
通過學習了解人們如何利用自然條件來組織安排生產和生活的內容,進一認識到人類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時又明確自然條件在人地關系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哈薩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條件來組織安排生產和生活的情況。
教學難點:哈薩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條件組織安排生產活動所包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講授----問答教學類型。通過由淺入深、邏輯清楚的啟發式設問來貫穿全課,輔之以討論法。
5.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垂直的牧場”和“如畫的梯田”的景觀圖片、文字介紹,哈薩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圖片資料,人們濫砍樹木、毀林墾荒導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的毓漫畫圖片和錄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場和哀山區梯田的資料,以及有哈薩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
二、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活動程序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大家先來談一談:居住在與山為鄰的“家”有哪些感受?
激發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師生共同探究學習新知
1.顯示“垂直牧場”和“如畫的梯田”,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別繪出它們的簡要平面示意圖,并進行互相交流。
指明學習內容,調動學生的動手、動腦熱情,理解和運用地理知識,符合學生的感知與認識規律。
2.投影:哈薩克人圖片。同時請學生上講臺來,作為假設的哈薩克族人,根據黑板上的圖,講一講對“四季放牧”的安排,并說明原因。
有利于學生自學,從而獲得新知。同時培養學生講解的能力。
3.投影:梯田景觀圖。說說合尼族人是如何改造和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生產和生活的?并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可以種植水稻?高山上的水是怎么來的?又怎么利用?
繼續培養學生講解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課堂總結,拓展知識
滲透品德教育,提高認識
知識網絡構建
主要通過把課本知識分類成三大塊內容:“自然景觀”“生產活動”“生活狀況”,來構建一個完整又清晰的體系,便于學生類別內容去了解和熟悉知識。其中重點是分析人們如何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生產和生活的。
通過在教學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多種手段,創設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指導
1.通過讓學生繪制自然景觀的示意圖,培養學生以簡單圖表來概括理解復雜內容的方法,提高讀圖、析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