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及作業設計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掌握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了解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處。
(二)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閱讀歷史故事和獨立思考,對歷史史實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較為系統、完整的知識脈絡;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跡,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認識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人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學情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處,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難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進程。
方法突破:借助豐富生動的歷史故事,展示、演繹夏商西周的更迭過程。讓故事激發學生興趣,使知識生動化、形象化,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難點問題,小組討論、教師講解相結合,重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能想、敢說,在交流中理解和運用知識。
教法與學法導航:
本課時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故事法、講述法、閱讀指導法、圖示分析法等。學習方法有:學生分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對比歸納法等。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1.認真分析學情,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知水平和具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
2.查閱相關書籍、網站,收集與本課有關的故事資料,并加以整理。
3.制作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準備
學生自主預習,并利用網絡等有效途徑搜集與本課相關的知識信息,豐富和拓寬自己的歷史視野。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就是一朵朵跳躍的浪花。今天,我們就來采擷夏商西周時期的故事,聽故事,學歷史。
一、聽故事,學歷史
故事一:在我國遠古時代,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禹去治水。禹是一個精明能干、大公無私的人。他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疏導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手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于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
問題:大禹治水造福黎民。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大禹的重要事件?
學生:閱讀教材,整理歸納。
明確:①涂山召見部落首領,接受朝貢。②劃九州,筑九鼎。③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定都陽城。
故事二:我們知道,禹是通過禪讓制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并最終稱王建立夏朝的。禹在年老時,按照傳統的禪讓制,事先舉薦皋陶(gāo yáo)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后又推薦東夷的伯益做繼承人。但禹卻不給伯益實權,使伯益得不到鍛煉,也不能在群眾中樹立威信。相反地,他卻把實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讓啟的親信也掌握許多權力。禹死后,伯益按照過去的傳統,躲到另一個地方去表示謙讓,讓各氏族、部落來決定由誰繼位。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權力都不及啟,啟輕而易舉地就繼承了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