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迭
七年級上冊•第5課•教學建議、教學案例及參考答案
【特別提示】
導學案只是老師教學的一個輔助,千萬不能完全一成不變地依據導學案來教學,如果機械使用導學案,課堂教學過程將毫無生氣,也不會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單元分析】
(一)第二單元的特點
時段:從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點:本單元是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說明由夏朝開始出現國家,到商與西周時期創造青銅文明、春秋戰國進入鐵器時代,先進技術推動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進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經濟變革又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學術的繁榮。
(二)第二單元的重點和難點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單元是以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與社會重要活動的側面相統一的方式來呈現主題的,其中含括從夏到戰國的歷史時段的史實和鐵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銅器、分封、百家爭鳴等重要歷史內容。下設八課:
第5課“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子目,重點是國家的產生與更迭。
第6課“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貴族平民與奴隸、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三個子目,重點和難點都是分封制。
第7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正文有齊桓公稱霸、問鼎中原、合縱連橫三個子目,重點是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爭霸(齊桓公稱霸)。
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正文有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三個子目,重點是商鞅變法,難點是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第9課“甲骨文與青銅器”,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第11課“先民的智慧與創造”,三課都是兩個子目,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銅器、孔子、百家爭鳴、都江堰和編鐘都是每課的重點。
第12課了解身邊的“歷史”也是一堂探究課。
(三)第二單元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1.如何理解國家的產生?
(1)國家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以某個歷史事件作為標志。以往我們把禹傳啟、“父傳子”作為國家建立的標志,這只是歷史的一個“巧合”,而不是歷史的必然。
(2)為了敘述的方便,本課中,我們把“禹傳子”只作為“家天下”的出現,作為“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標志。本課按國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斷,明確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國作為中國最早國家的開始,作為我國歷史跨入文明時代的開始。
(3)“禪讓制”的存或廢不應以父子相傳作為依據。因為實行“禪讓”時有國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禹先按傳統辦法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說明要用禪讓的辦法來更換繼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權力不如啟,使啟能輕易地繼承了王位。同樣,國家建立后也有禪讓。如曹丕取代漢獻帝及宋太祖陳橋兵變也都應視為是“禪讓”。這就說明,不要把“禪讓”看得太理想、太簡單、太天真了。
(4)夏朝歷史至今仍舊是傳說,因為尚未發現文字可靠的材料。但從二里頭文化的發掘來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緊密相連;又從甲骨文的成熟與發達來看,似應有一個銜接點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為多數學者所接受。但不宜過分夸大,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