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課主要講述兩漢對內對外關系。對內,出使西域和設置西域都護;對外,打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了同歐洲國家──大秦的友好往來。本課體現了兩漢靈活多變的內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對內對外關系的基本史實。
將中原地區治亂興衰與開發經營邊疆地區的背景結合起來認識,培養思考認識歷史現象之間內在聯系的能力。通過對于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培養全面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間去認識和思考,培養跨學科的綜合思維的初步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我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通過張騫、班超這兩個歷史人物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獻身精神,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教學重點】
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制作。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以《我們新疆好地方》導入新課。
2.出示圖表,提出問題。師生互動,演繹歷史。
3.關于絲綢之路,可以引導學生一邊觀看《絲綢之路》的地圖及相關圖片,一邊傾聽學生導游的講解。
4.成語競猜:先由教師投示成語故事的相關內容,然后提出問題并引出對班超出使西域的評價。
5.以兩漢對內對外關系為主題,由師生概括本課的基本內容。
【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信息。
2.從時空上強化學生對絲綢之路的掌握。
3.借助圖表幫助學生歸納知識。
4.通過對張騫、班超的評價以及對絲綢之路作用的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啟發和開闊視野,提高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教學過程】
教師:播放多媒體片斷《我們新疆好地方》。
教師:詩歌朗誦,導入新課。
新疆大地、是一種豐富、一種集天下之美,而大成的寶地。
她、匯集天地靈秀、至剛而至柔、坦誠而隱秘、粗獷而細膩、繁雜而單純。
今天的新疆,兩漢時屬西域。西域在哪里?大家可知道歷史上的張騫、班超通西域?請聽本節兩漢對內對外關系。
[評點]教師在學生飽覽美麗新疆大地的愉悅中,通過詩歌朗誦,恰切自然導入新課。情境的創設,強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教師出示: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對內關系
1.出使西域
朝代
使節
原因
時間
次數
結果意義
學生:根據問題,快速瀏覽教材相關內容。
師生互動:開展出使西域的活動。
要求每個使節(學生)以第一人稱的手法,結合圖表的內容,用精煉的語言,向皇上(學生)上奏各自出使西域的情況。最后根據各個使節(學生)的表現,評定最佳使節。
(教師出示《絲綢之路》地圖和相關圖片。)
[評點]師生共同開展出示西域的活動,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增添了戲劇色彩,使學生有機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從而達到優化教學環節,提高學習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