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迭
2、武王伐紂
周族是我國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起源于黃帝族。是軒轅氏的后裔。棄是周族的始祖,被夏朝任命為“后稷”,負責管理農業。棄以后的四世孫公劉率周族遷居涇水中游的豳地,大力發展農業,亦兵亦農,建設宗廟,“周道之興自此始”,周族進入建立國家階段。他們開發周原,發展農業,建造都邑宗廟,設官分職,建立強大武裝,為周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姬昌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績是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他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
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名發。周武王繼承其父遺志,完成文王未竟事業,終于推翻商朝統治,成為西周王朝的開國之君。武王繼位后,繼續積極準備滅商,任命姜尚為軍師,負責軍事;任命其弟周公旦為輔佐,負責政務;還任命召公、畢公等人為助手。他還營建新都——鎬京。周武王抓住商紂王統治分崩離析的有利時機,率師東進,觀兵盟津(今河南孟津,古黃河渡口),大會八百諸侯。這是對商朝的一次武力試探,也是伐紂戰爭的預演。孟津之會后二年,商朝統治核心嚴重分裂,商紂王徹底孤立,伐紂時機成熟,周武王親率大軍伐商,在盟津會合各路諸侯,聯合西南地區和江漢流域的庸、蜀、羌、微、盧、彭、濮等少數民族參戰,從孟津渡黃河,殺奔商都朝歌,戰于商都郊外70里的牧野。紂軍全線潰退,紂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臺。武王在此舉箭連射三發,用銅鉞砍下商紂的頭,懸掛在大白旗上示眾,商朝滅亡。
3、西周經濟的發展
西周農作物品種
西周農作物種類很多,僅見于《詩經》中的植物名稱就有一百多種。主要有黍、稷,此外還有麥、稻、粱、菽(shū,大豆)、蔬菜、瓜果等。還普遍種植桑麻和染料作物。比商代的作物品種有顯著的增加,基本上具備了后世的主要農作物。
西周奴隸耕作情況
當?時奴隸集體耕作,有時多到一兩千人。《詩經•周頌》中的一首詩叫《載芟(shān)》,其中的一段描寫了周代田野上大規模從事集體農業勞動的情景:
你鋤草來我砍樹,〔載芟載柞〕
干起活來真迅速。(其耕澤澤)
兩千人用千副耦,(千耦其耘)
耕了低處耕高處。〔徂(cú)隰(xí)徂畛(zhěn)〕
《詩經》里的另一首詩《噫嘻》描寫了在范圍三十多里的大片土地上有兩萬多人同時進行耕作的場面。
農業的增產,是和奴隸的辛勤勞動分不開的。
《詩經•豳風•七月》一詩記載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發(bìbà),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意思是七月一過,農婦們就要為主子們制冬衣。但寒風凜冽,奴隸們沒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過冬。課本小字一段是根據《詩經》此段敘述的。
人工灌溉、使用綠肥、滅蟲
《詩經》中的《周頌•良耜》:“其(bó)斯趙,以荼蓼(liǎo)。荼蓼朽止,黍稷茂止。”意即:用快利的鋤頭除掉雜草,并將這些雜草漚爛,以作綠肥,使黍稷更加茂盛。說明西周農業已知道施用綠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