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迭
(1)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時期,爭霸斗爭是當時各國政治的主要內容。新興勢力不斷取代原有的舊勢力,是國家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主要趨勢。
(2)爭霸戰爭體現了各國的政治和軍事特點,而且,各國都是通過變革實現富國強兵才取得勝利的。講清改革與強國的關系,明白政治與軍事的互動影響,對于理解和把握這一時代的特征有著重要的意義。
(3)春秋的社會變革,主要講“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一是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軍制,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有爭霸實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三是擁有山海漁鹽之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齊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稱霸中原。
(4)戰國時期的爭霸,首先應講清背景,必須明確鐵器與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效率,改變了原有集體強迫耕作方式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也使個體農民從事農耕成為可能。這就是“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現象的反映,新的生產方式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在這里,教材避開了“井田制”是因為其太難,也說不清,也沒有必要為此費筆墨。教材在商鞅變法的內容中也只說“承認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來保護土地私有制”,而沒有說“廢井田,開阡陌”。這是必須把握的。
(5)商鞅變法成為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巨大推動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變革。課文分析了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由此說明變革中有進步,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反復,也說明社會就是在復雜的矛盾中不斷前進的。全面了解變法過程就能全面展現社會變革的全貌。
5.孔子與百家爭鳴都是重點內容,兩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聯系。講解孔子時主要圍繞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來講,并說明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百家爭鳴主要介紹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點明了各派爭論的焦點:例如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墨家以“兼愛”、儒家以禮、法家以法、道家以“無為而治”等主張相互影響,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四)第二單元的教學方法建議
1.這一時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語體現了變革的精神和過程,它又為學生了解當時社會情況提供了條件,應成為教學的切入點。
2.分封制與西周社會關系的問題是本單元較難理解的問題,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圖”和“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教師教學用書第59頁和62頁)來幫助理解,由此理解社會等級與社會穩定的關系。
3.本單元的某些內容為教師的教學留有一定的空間,如商鞅變法、孔子、百家爭鳴。
4.本單元的教學既可以常規課進行講述,也可采用探索課講法。
【參考答案】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主備人:定陶實驗中學游潘英 參與者:定陶實驗中學李風云
【認定目標】(心中有目標,你就會走向成功)
1.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
2.了解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及三朝更替的順序。
3.歸納夏朝、商朝滅亡原因相同之處,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自主學習】
一、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
閱讀課文第22頁“‘家天下’的夏朝”一目內容,完成問題:
關于九鼎的材料:
“九鼎”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