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迭
2.為什么只講奴隸制和封建制,而不講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
(1)教材在國家社會形態上避免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緣紐帶的情況下進入奴隸制階段”“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將血緣關系融入國家統治,對凝聚宗族、穩定等級秩序、維系國家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說法;更沒有強化社會形態,把“夏商”看成是“奴隸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把“西周”說成是“強盛的奴隸制國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說成是“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也沒有把“春秋”作為“奴隸制的解體”,把“戰國”作為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而是表述為“與希臘、羅馬一樣,是東西方文明交相輝映”。這是有別于階級斗爭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
(2)課文中介紹了“貴族、平民與奴隸”,對當時的階級結構和社會地位進行定位,反映了當時存在奴隸制的社會現狀,但未肯定它是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
(3)課文中也說到“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說明它們都是維護統治的工具,起了“維護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也未給予定性。
(4)另外一方面,我們對于歷史上有爭議的封建社會源于何時的問題,不表示支持或反對哪一種說法,如西周“封建論”,或是戰國“封建論”等。同時這也說明初中學生沒有必要知道中國封建論定于何時。
(5)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對于社會階段劃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學觀念的更新。比如,五種社會形態的說法并不是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曾經說過:“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幾個時代。”這就是說,他并不認為人類社會都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還按照勞動資料和生產力類型將人類的歷史從宏觀上劃分為采集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大時代;同時,從中國古代看,由于中國社會帶有明顯的血緣紐帶關系,阻礙了把本族人全部變成奴隸的趨勢,因此,中國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個完全的奴隸制形態和一個典型的奴隸社會階段。所以,新教材在社會分期上不使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概念,而只說是“奴隸”和“封建”“奴役”和“剝削”等的表現。
3.為什么只講“分封制”?
(1)西周社會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國家制度,它的實行是受宗法制原則制約的。宗法制是社會的一種變革,帶有濃厚的血緣關系影響,且有濃重的政治因素。因此,社會變革與國家制度變革這兩個變革是緊密相關、互為表里的。但是,為了降低難度,只能講其中的一個,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講宗法制,或者把它叫做宗法分封制。
(2)課文從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內容和作用三個方面來介紹,說明分封制是通過血緣關系,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義務、權利和承諾,把政權與族權緊密地結合起來,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維護了周朝的統治,密切了與邊地區的關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
(3)講分封制的另一個目的還是為了說明它向“郡縣制”過渡,說明地域關系逐步取代血緣關系是國家進步、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4.“春秋”“戰國”中的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