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迭
(學生可根據他們對知識掌握的情況,談談對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炎帝、黃帝、堯、舜、禹等的體貌特征、生活勞作的認識)
師:很好!這些傳說時代人類的艱辛勞動,反映了我國從人類起源到邁向文明經歷了曲折而漫長的歷程。今天,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奴隸社會。在公元前2070年,中國僅次于古代埃及進入奴隸社會,從此我國歷史迎來了文明時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奴隸社會歷時近1600年,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四個時期。今天,就讓我們首先來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提示:盡量不要給學生介紹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樣的詞語)
學習新課
師:夏、商、西周距離我們今天實在是太遙遠了,我們應該通過什么渠道去了解它們呢?在課前,我們全班同學在科代表的帶領下,建立了一條時間隧道。現在, 就讓科代表充當一次導游,讓他帶著我們穿過時間隧道去夏、商、西周三個朝代參觀。有請科代表。
(課代表在上課過程中將代替教師把整節課的內容串連起來,主要是把夏、商、西周三部分內容進行銜接,并引導學生對各組小導游的講解提出問題)
(各組同學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們派出代表先后出場為同學們做介紹)
夏朝
負責夏朝這個小組的同學將派出三名代表,分別以禹、啟、夏朝奴隸的身份出現。
“禹”除了介紹他治水的功績外,重點說明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建立者。
“啟”主要介紹:①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經過。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或鼓勵學生提問,理解“家天下”的含義,是帝王把天下當做自己一家的私有財產,進行統治,世代相傳;②講解奴隸制國家機器的構成和作用;③講解夏朝的疆域。注意運用多媒體課件加強直觀性。“啟”的介紹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夏朝建立的基本史實。“夏朝奴隸”主要講解夏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講解過程中要注意充分運用課本上的圖片資料,如石鏟、石斧、《桀駕人車》圖等,力圖使學生對夏朝的社會狀況有一個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夏朝社會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參與討論,加深對夏朝的了解。
在學生介紹完之后,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歸納夏朝奴隸制初步形成的表現。商朝
商朝這一小組的同學可分別以商湯以及平民的身份出現,介紹商朝的基本情況。
“商湯”主要負責介紹商朝建立的經過。教師也可配合他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各組同學討論“商湯滅夏的原因”。根據學生的討論,可出示一些歷史圖片說明夏桀的殘暴,通過夏桀與商湯的對比,幫助學生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同時,“商湯”還應簡單地介紹商朝前期社會政局的特點,如盤庚遷都、商朝的疆域、商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等等,使學生對商朝的政治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位“商朝的平民”主要介紹商朝的農業生產情況。他可提供一個考古信息:在一個商王宮殿遺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鐮。工具的集中保存說明什么?(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說明農業勞動是集體進行的)出示圖片資料(“商朝的石刀、石鐮”),說明當時奴隸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提問:“為什么當時奴隸使用的工具主要還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學生討論,從中初步認識奴隸的生活狀況)在總結商朝農業生產成就的基礎上介紹畜牧業發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