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及作業設計
問題:
(1)啟是通過禪讓制登上王位的嗎?
明確:不是禪讓制,而是世襲制。
(2)啟為什么能夠世襲王位?
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指導學生認識:在禹執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現,禪讓制已經走向終結。啟在禹的扶助下已經樹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權。禹年老的時候,雖然也按照禪讓制的傳統,推舉他治水時的助手伯益作繼承人,但是他卻不給伯益實權,把實權交給了他的兒子啟。禹死后,當伯益按照過去的傳統,躲到另一個地方表示謙讓時。啟繼承王位,接著通過武力降服不服的伯益等其他部落,確保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引申探究:啟繼承王位果真是自己爭取的嗎?
明確:不是。這是禹精心安排的結果,所以歷史上稱“禹傳子”。由于啟不是按照禪讓制由各部落選出來的首領,所以,我們說禪讓制被破壞了,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從此禹的家族世世代代統治著夏,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私產,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
(3)禪讓制是一種原始的民主的推薦,而世襲制是一種特權專制的繼承。世襲制取代禪讓制不是一種發展的倒退嗎?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學生:小組討論,自由發言,闡述自己的理解。
(教師巡視,可適當的參與到學生小組的討論中,了解學生的探究思路,傾聽學生的探究見地。)
明確:注重多角度的分析問題,滲透給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軍事民主制度。 “禪讓制”到“世襲制”,“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是私有制發展的產物。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認識,是私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認識,是階級對立的結果,其根源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因而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故事三:國家的建立,世襲制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夏朝,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相傳,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桀,不分晝夜地飲酒作樂。他命人挖了一個可供三千人飲酒的大酒池,讓臣下喝酒,醉了的就倒在酒池里淹死。他還把人當作坐騎,并自比為太陽:“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老百姓咒罵他:你這個太陽啊,什么時候滅亡,我們愿與你同歸于盡!
問題:夏桀這顆“太陽”是誰“射落”的?由此步入了什么朝代?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整理。
明確:公元前16XX年,湯起兵大敗了桀,建立商朝,定都亳,從此步入商朝。
故事四:商朝建立后幾度遷都穩定下來,經濟發展很快,統治地域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商朝后期紂王統治國家。紂在殷都“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和后妃大臣嬉戲游戲。發明“炮烙之刑”,命人把銅柱子放在熾熱的炭火上,令反對他的人在柱子上面行走,行走者站不住,就掉進火里被活活燒死。他還將屢次進諫勸言的叔叔比干挖心處死。
問題:多行不義必自斃。商紂的暴政得到了怎樣的下場?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樣一個生機的朝代?
學生:閱讀教材,整理。
明確:周武王伐紂,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簡要歸納西周的狀況)
故事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眾之濱,莫非王臣。”西周之王統治著眾多的諸侯封地,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為了防備犬戎侵犯京城,在翻山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如果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鄰近的諸侯瞧見,就會出兵來救周天子。周幽王時,王妃褒姒不愛笑。為了取悅王妃,周幽王下令點燃烽火。各地的諸侯看見了烽火,趕緊帶著兵馬跑到京城。聽說大王在細山,又急忙趕到細山。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看見,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王妃褒姒瞧見這么多兵馬忙來忙去,拍手大笑。隔了沒多久,犬戎真的打到京城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