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第一冊學習綱要及練習(人教新課標)
5、齊桓公稱霸的條件:a:______,b:______;c:______ d: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在______會盟。 6、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是______。
7、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______大戰,______成為中原霸主。
6、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的影響。
7、______、______、______三分晉國,后來______建立齊國。
8、列舉戰國七雄:______(結合圖位置:最北是______;最南是______;最東是______;最西是______)9、這個時期的戰役有______、______。
5、______年,秦、趙之間發生了______,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6、材料“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1)當時越國、吳國的國王是誰? 2)這句話是誰說的? 3)“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是什么意思?
7、材料: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事竟成,臥薪嘗膽,三千鐵甲可吞吳”
1)這副對聯說的是古代哪兩位歷史人物的故事? 2)他們分別是什么歷史時期的人物?
3)舉出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成語故事4個。
4)從他們身上,你學到了什么可貴品質?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
【課堂導學】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知識梳理】
一、農業的進步:
1、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上開始使用。到戰國時期,鐵農具已經很多,這標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2、我國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7------
二、商鞅變法:
1、背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四、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五、材料“春秋以來,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么?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六、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于同舊勢力作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