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二)1、師:生產工具的改進、農耕動力的增強,農業生產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
下面請同學們“想一想”:(投影圖片一)“鐵農具出現后,奴隸主就驅趕奴隸用鋒利的鐵農具為自己開墾荒地,增加財富。可是在奴隸制下,奴隸的地位如何,他們是否會有積極性?”
(他們沒有人身自由,生產得再多,自己還有什么也沒有,不會有生產的積極性。)
(投影圖片二)“于是一部分開明的奴隸主嘗試著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分成小塊,租給勞動者,每年收獲的時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獲物作為地租。問:這實行的是怎樣的耕作方式?”(實行“個體農耕”)(板書)
“勞動者通過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獲物供自己支配。這種新的剝削方式會帶來什么結果呢?”
(奴隸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在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中,勞動者不再稱奴隸,而是農民,這些開明的奴隸主是新興地主。(板書)
小結。從我們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投影圖片)
奴隸集體耕種——公作——則遲;
出租給農民個體耕種——分地——則速。
奴隸——農民;奴隸主——地主。
2、師:史書中記載了這樣的生產情況:“公作則遲”“分地則速”。同學們想一想,在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會是怎樣的一個生產狀況呢?
學生:……(讓學生看書講)
師生共同明確:個體生產已經開始取代了大規模的強制性的集體耕作,即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板書)
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個體小農(農民)登上了歷史舞臺。
師總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進步 → 社會關系的變化(奴隸制—封建制)(板書)
二、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一)改革的背景
師:春秋以來,由于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新興的地主階級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生產(經濟),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于是他們要求變革。
再者,當時處在戰國時期。(“戰國”的含義是什么?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這七國為“戰國”)處在這樣一個戰亂時代,怎樣才能避免厄運?(富國 強兵)(板書)
要想國家能國富、兵強,就必須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于是當時出現了“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板書))
(二)改革的的情況
閱讀課文,要求學生快速搜尋課文內容,找出改革家的名字及所在國家,將戰國時各國的改革情況歸納表格。
諸侯國 改革家
魏國 李悝
楚國 吳起
韓國 申不害
齊國 鄒忌
教師總結:戰國時期,各國在政治經濟領域出現巨大的社會變革。
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影響最大,最徹底的。
三、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板書)
1.變法的歷史背景(為什么要變法)(板書)
(1)新興的地主階級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生產,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于是他們要求變革。(順應歷史潮流)
(2)戰國時諸侯爭霸的現實壓力。(必要性)
2、變法的主要內容(怎樣變)(板書)
(1)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商鞅。(讓學生看書第43頁小字,教師簡單介紹商鞅其人其事。)
師:商鞅原是衛國破落貴族的后代,姓公孫,名鞅,也叫衛鞅。后因在秦國變法有功,被封在商地,所以又稱商鞅。他從小喜好刑名之學,非常尊崇李悝的法家學說,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他先到魏國,但沒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當聽到秦孝公下令求賢的消息,于公無前361年來到秦國,向秦孝公進獻富國強兵之術,提出了變革政治的主張,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決定任用商鞅進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