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本課里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張騫通西域和班超經營西域可以讓學生用對比方法,找出他們的共同點。
通過師生們的共同合作,以及對本課內容的研究、總結,使學生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本課教學圍繞張騫、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問題展開。絲綢之路上的風土人情資料,可讓學生課外收集有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海上絲綢之路,可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思考幾個便利因素,從中概括出它的對現實生活價值和作用。
教學資源
1、多媒體教學設備,vcd、電影機、或小黑板
2、網絡:
3、影視劇片斷,歷史資料片《上下五千年》
4、《漢書·西域列傳》《漢書·張騫傳》
5、實物:西部水果、干果;蔬菜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今天我帶來了苜蓿、核桃、胡蘿卜、石榴、葡萄,還有一方絲巾,我先告訴同學們,這方絲巾產地不是蘇杭而是新疆阿克蘇,請同學們說一下苜蓿、核桃、胡蘿卜、石榴、葡萄的產地在那?
在內地也有嗎?
學生根據實物回答
新疆。在內地隨時可見。
安排一女生披絲巾,做幾個維吾爾族舞蹈動作,有基本功有,可以跳一段舞蹈,全班一起打節奏即可。
引導學生通過看實物、舞蹈想象西域風土人情導入新課。
如果是內地學生,了解新疆比較少,舞蹈動作只做個抖動雙肩之類,無法營造氛圍,可改為放新疆音樂。
太好了。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表演也很美。漢一朝是我國比較強大的封建王朝。漢王朝和西域溝通之后,中國同西方的貿易開始發展起來,特別是張騫通西域后,開辟了一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通道。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本課內容。(出示課本標題)
由實物、音樂舞蹈導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西域歌舞、大漠駝鈴、黃沙萬里,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祖先開辟的“絲綢之路”。綿延數千里的絲綢之路貫穿了亞歐大陸,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見證。那么,同學們肯定想知道絲綢之路到底是如何開通的?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又和絲綢之路有什么關系呢?學習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學生看圖看書,然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西域指的是哪里?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西域的具體地理位置?
學生通過看書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
照書答
這是書上的答案。西域的含義有兩種(指圖說明)
狹義的專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區;廣義的則指陽關、玉門關以西,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及歐洲等廣大地區。本課所講的西域指的是廣義的西域。東邊的起始點都是兩座關,一個城什么關?什么城池?
學生看圖回答:生:(齊答)陽關、玉門關和敦煌。
參照彩圖18頁仔細看張騫去西域有來回路線。敦煌不要被忽略.
說起陽關和玉門關,大家肯定馬上會想起兩首膾炙人口的唐詩中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完整顯示兩首古詩)這是古人眼中的陽關和玉門關,在他們看來,陽關、玉門關之外就是不一樣的世界,就是蒼涼的荒漠。那么,面對這樣一個荒涼的世界,面對不可預測的危險,張騫為什么還要冒險出使西域?
學生看書p76
生: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