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師:為什么漢武帝時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漢武帝之前,漢朝和匈奴是如何相處的?
學生分小組討論后得出結論。
漢武帝時期,經濟軍事勢力的增強,統治者就希望從軍事上打垮匈奴。
漢武帝之前:和親
通過對比,使學生對這些歷史人物更加了解。
為了穩操勝券,漢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與其協同作戰。因此,漢武帝想到了哪一個國家?
生:大月氏。
學生查彩圖18頁地點:大月氏,并在填圖冊上填出。
使學生腦中有直觀印象
對。漢武帝從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敗大月氏時,曾以大月氏國王的頭骨做成飲酒器。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圖報復,但苦于找不到盟友。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騫挺身而出,自愿前往。(出示張騫簡介)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兩次出使西域的情況。
學生自由討論,踴躍發言。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線。
看彩圖、填圖
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暢所欲言。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時間是公元前138年。那么,他走的是一條怎樣的路線呢?大家看圖(顯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大家注意古今地名變化,在地圖上找一找,
1、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地在哪?
2、途中經過了哪些重要國家?
3、最遠到哪里?
4、的國家大多數位于我國現在的哪個地區?
學生回答:1、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地在哪?
長安(填圖)
2、途中經過了哪些重要國家?
樓蘭、龜茲、疏勒、大宛、大月氏、于闐(填圖)
3、學生回答:大月氏。
4、新疆。
利用圖示使學生有直觀印象。
師:對,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狹義的西域。同時,我們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出,張騫從長安到達大月氏中途要經過匈奴的控制區(邊講解邊在圖上指出)。因此,張騫在出使西域途中曾兩次被匈奴扣押。面對威逼利誘,張騫妥協屈服了嗎?
安排歷史小品:《張騫惜別匈奴夫人—獨孤茵茵》
茵茵:郎君啊,這幾天怎么心神不定?明天單于帶眾人出獵游玩為何借故不去?
張騫:只是年年跟隨出使,沒什么新花樣,當年在中原跟……(被茵茵打斷)
茵茵:怎么還是中原啊、大漢啊,這有什么不好?
張騫:轉望東方,又轉望西方,又轉望東方道:我是博望侯,臣一定不辱君命,皇上!
茵茵:你說什么?我沒聽懂?
張騫:沒什么,再過兩月就要滿天飛雪,前日我在客站喝酒,見一商人變賣貨物,發現皮裳極好,買了回來,你臂膊受寒常酸痛。
茵茵:郎君啊,暑天你送皮裳,還有……(被張騫打斷)。
張騫:還有一只圍帽,你看!
茵茵:(流淚狀)郎君啊,我是你的妻呀!知您壯志未酬,我懂,千里之行,千萬別忘您妻兒呀!
學生排小品三到五人即可。
學生要有一定準備。
余下學生自由發揮,要把茵茵知心、懂情、即支持丈夫完成大業又依依不舍,張騫西行堅定不移決心和對妻兒有牽掛愁腸百結情緒表現出來。不離張騫出行目的和路線即可。
學生小品時間過長,要注意精減,同時注意技能發揮,史實加藝術,注意學生創新能力。
如學生發揮不好,盡快縮短小品,按課件進行。
感謝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張騫經受住了各種考驗,始終把出使西域的目的牢記在心。因此,他最終還是想盡辦法擺脫匈奴,到達了大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