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問:1、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達到了嗎?那么我們是否就此否定張騫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呢?
問:2、張騫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沒達到目的,但是第一次出使還是有成果的。張騫了解了西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以及他們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
2、(學生分組討論,約三分鐘)
回答:忠于祖國,百折不撓,不貪圖安逸,志在四方…
注意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歸納能力。
(教師注意對學生要適時進行引導)
請大家議一下:張騫的第二次西域之行
學生分組討論,請每組一個代表發言。
內容提要:這一次就要順利得多了,因為他是隨衛青的征匈奴大軍一同前往的。時間是公元前119年,目的是積極發展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結果是西域很多國家和漢朝有了外交往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學生回答不完整時教師加以引導,但不要自己敘述,讓學生自己發現答案。
思考: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義,為歷史發展作出了什么貢獻?(適當提示)(過渡準備出示絲綢之路圖)
學生看書后,各抒己見。
溝通了西域各國與漢朝的聯系,為漢朝經營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主要的是開辟了中國和歐洲、非洲大陸的陸路通道,即著名的絲綢之路。
指導學生思考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暢所欲言。
我們來看絲綢之路的具體走向。(顯示“絲綢之路”圖和絲綢之路上景點、文物,讓學生指圖講解)
指定一表達能力強,知識豐富的學生講解: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安,隨著悠悠的駝鈴聲,古代的商人和使節從長安出發,沿著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在這里絲綢之路分為南北兩條通道。北路出玉門關,經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設立,從此新疆地區正式歸在西漢中央政府統治之下。)經疏勒,越蔥嶺,經過大宛、康居(今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地),然后到達俄羅斯南部,甚至更遠的東歐地區。南路出陽關,經于闐,越蔥嶺,過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到達大秦(羅馬)。
加強對地域,地理位置和地名震中外的掌握
(學生分小組按座位一人說一個地名,)請一個去過敦煌或交河故城(沒條件的可按課前收集資料)學生扮演導游講解一下。
課前要輔導學生,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增加學生從教材和課外有關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準備一個練習(用書上題目并在填圖冊上填出地名):填空和選擇。
通過大學的學習和對問題的分析思考:1、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首先我們來看中華文明向外傳播了什么?(主要是技術和物品) (出示絲綢之路文物古跡)
2、西域傳入中原的新物種有那些?
學生分小組按座位一人說一個今天的地名。
學生討論回答:1、書上p78絲綢、瓷器、四大發明等。
2、 根據實物自由回答。
討論時間不要過長。
如果回答情況不好, 教師小結補充。
教師口述: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