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一課時)
2.1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一課時)
一、背景和意義分析
“探索生命的器具”主要介紹了顯微鏡的結構、作用與使用方法,對常用實驗器具的分類、安全操作規則做了簡單的介紹,介紹了制作臨時玻片標本的方法,讓學生體驗一種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過程并練習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本章內容是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生物的主要類群、生物的生命現象、生物學與人類和社會的關系,意識到生物學的重要性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生命的器具、方法,并學會制作臨時玻片標本的方法,這對學生今后科學地探索生命,正確地使用各種探究器具,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將為學生學會科學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中學常用的顯微鏡主要是單筒式光學顯微鏡,利用書上插圖、實物,認識顯微鏡,對照圖2-1說出顯微鏡的基本結構與作用。認知率達100%。
2、技能掌握和指導:在認識顯微鏡的基礎上,嘗試使用顯微鏡,從而能正確使用顯微鏡。利用率達100%。
3、智能提高與訓導:在動手實踐操作的基礎上,通過組內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勇蔬_100%。
4、情意修煉與開導: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投入率達100%。
5、觀念確認與引導:強調實驗在生物課學習中的重要性,指出學生只有通過動手實驗,才能獲得許多感性的認識,才能學會許多科學的實驗方法,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從而是學生明確實驗課的目的,激發其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認同率達100%。
三、障礙與生成關注:
通過積極參與、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從而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具準備:顯微鏡、放大鏡、擦鏡紙、載玻片、蓋玻片等。
導入新課:
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蘊藏著無限奧秘,這些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要進行科學探索就離不開一些器具。
(一)認識顯微鏡:
教師出示顯微鏡,對其進行簡要介紹。顯微鏡是常用的探究器具,能幫助我們觀察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細微結構。
1、 讓學生按教科書中圖2-1的說明來觀察實驗桌上的顯微鏡各部分結構,了解各部分作用。
2、各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提問,互相解答。
3、教師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
(1)教師示范取鏡:一手握鏡臂,一手托住鏡座。學生練習取鏡。
(2)指導學生辨認顯微鏡上目鏡和物鏡上的放大倍數,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數。
(3)教師演示轉動粗細準焦螺旋,讓學生觀察鏡筒升降情況,學生練習使用準焦螺旋。
(4)觀察反光鏡,識別平面鏡、凹面鏡。外界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弱時用凹面鏡。
(5)觀察遮光器上不同光圈。外界光線強時用較小光圈,較弱用較大光圈。
4、檢查學生掌握情況。
(1)區分目鏡和物鏡。
(2)識別反光鏡的凹面和平面。
(3)識別粗細準焦螺旋。
(二)使用顯微鏡:
1、教師邊講解邊操作。
(1)對光
①選擇目鏡,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②把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
③轉動反光鏡,從目鏡可看到一白亮視野。
(2)觀察
①取一薄紙寫上“6”字放在載玻片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