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案
第四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課教學總的設計思想是想通過多種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形式,努力體現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和問題性。以教師為引導,以體驗為紅線,以思維為主攻,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展開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 循環中的作用。
2.列舉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標:
提高課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資料、交流表達的能力,提高觀察分析和評價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系的認識,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問題。
2.形成自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三、重點難點:重點是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系。
四、教學媒體
真菌引起農作物患難與共病的標本;cai課件。
課前安排學生準備:收集查閱有關資料,預習教材;課前探究“觀察水果和面包的 腐爛”,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過程錄像。鑒于本課課前準備內容較多,因此,決定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分頭進行。
五、課 時分配: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引言:一開始,從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引入,由主持人說開場白:如果沒有植物,地球將失去綠色,動物都會餓死。如果沒有動物,生態平衡也難以維持。如果沒有細菌和真菌,生物圈會是什么狀況呢?(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 統中的分解者。如果沒有分解者,動植物的遺體就會堆積如山,動植物就會喪失生存空間。)從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逐步展開, 非常自然地引出課題。
新課教學:
(一)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提問:誰能展示細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證據?各小組展示探究“細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爛”的結果,其他同學或提問或思考或補充。首先弄清以下兩問題:1、你觀察到什么現象?2、你會想到什么問題(面包和水果為什么會腐爛?)從而探究出細菌、真菌與水果生霉、腐爛的關系。通過這樣層層推進的過程,進行思維訓練、學法指 導,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技能訓練:為了能證明細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某小組的同學分別提出三種實驗方案,請你來評價一下哪個方案更好,這樣很自然地開始技能訓練。在這里,我把技能訓練提前到此進行,是我認為這個時候進行技能訓練,與前面知識有聯系,比上完全部內容后單獨進行要顯得自然,有意義。既有知識的連貫,又能訓練技能。
組織安排:同學仔細閱讀者p69“評價實驗方案”,各小組討論思考題,并作記錄,然后選代表與全班同學交流,組內其他成員補充,選出最佳設計方案。
設計本訓練關鍵在于通過對3種實驗方案的選擇讓學生領悟到設置對照組時,要根據實驗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有無細菌的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甲乙兩組要用相同的樹葉。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響實驗的干擾。因此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這個評價過程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理性思維,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講座讓他們難免說明各個實驗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這學生學會選擇最佳設計方案打下基礎。